寻味龙城戏韵:常州地方戏曲的百年回响
**寻味龙城戏韵:常州地方戏曲的百年回响**
清晨的运河边,青石板路上飘来若有若无的胡琴声。循声望去,几位白发老者正对着泛黄的曲谱咿呀吟唱,空气里荡漾着水磨腔的绵长韵味。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不仅以梳篦、乱针绣闻名,更在时光长河里孕育出独特的戏曲脉络。
水磨腔里的江南情
说起常州戏曲,绕不开发源于此的锡剧。清道光年间,常州东门外的滩簧艺人把吴侬软语揉进唱腔,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他们口中的「常州滩簧」在运河码头的茶馆里生根发芽,渐渐与无锡、苏州的曲调相融。老戏迷至今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双推磨》进京演出时,周恩来总理听完特意嘱咐:「要把江南的泥土香留在戏里。」
漫步青果巷,某座明清宅院里忽然传出珠落玉盘般的琵琶声。这是常州独有的「常州道情」,说书人手持渔鼓简板,将《珍珠塔》《玉蜻蜓》里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不同于苏州评弹的婉约,这里的唱词带着运河船工的爽利,尾音上扬处仿佛能看见艄公收网的利落。
百年戏台的活态传承
在奔牛古镇的临水戏台,每月初九仍会响起铿锵的锣鼓。这是「常州猴戏」的传人们在演绎《大闹天宫》,演员们头戴自制的纸质脸谱,翻腾间依稀可见当年江湖班子的风采。这种糅合了徽剧武戏与地方杂耍的表演,曾因战乱几近失传,直到老艺人周炳生带着孙子在自家后院重开科班。
夜幕降临时,天宁寺旁的「戏曲角」热闹起来。五十多岁的锡剧演员王美娟正带着「00后」徒弟排练新编戏《纺织娘》,戏中女主角原型是常州近代实业家刘国钧的母亲。年轻演员们的水袖拂过LED屏呈现的千年运河,老票友们却更爱听那段即兴加入的「老簧调」,说那调子里有儿时跟着祖父赶庙会的烟火气。
创新中的坚守
当非遗传承人李振华在短视频平台开通「锡剧实验室」账号时,没人想到他会把传统《拔兰花》改成摇滚版。评论区里,年轻人调侃「这是要和老舅抢广场舞BGM」,却默默收藏了视频里的唱词讲解。在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们正在研究用3D打印制作头饰,但练功房里依然保持着每日三遍《珍珠塔》的晨课。
红梅阁前的露天剧场,周末常上演实验小剧场《恽代英》。创作者将常州籍革命家的故事与地方戏元素结合,当主角用锡剧韵白念出「我愿化作磷火,为同志照亮前路」时,台下观众里既有抹泪的老人,也有举着云台相机的汉服少女。
这座城市的戏曲记忆,正像运河里流淌的春水,既有传统码头沉淀的倒影,也倒映着两岸新生的楼宇。或许正如锡剧大师王兰英所说:「戏要活在当下,但魂要留在老厢房的门环声里。」在常州,每个转身都可能与一段戏文相遇,那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乡愁,也是向未来生长的艺术根系。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