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韵悠长——探秘常州戏曲的百年回响
烟雨江南韵悠长——探秘常州戏曲的百年回响
江南的雨丝总带着缠绵的曲调,常州城里的青石巷陌间,至今回荡着几代人的戏曲记忆。这座有着3200年建邑史的古城,在运河桨声里孕育出独特的戏曲文化,那些或清越或婉转的唱腔,早已融入常州人的血脉之中。
一、滩簧声声运河畔
清代道光年间的常州码头,船工号子与商贩吆喝声中,一种新的曲调悄然兴起。艺人踩着潮湿的船板,手持三弦自弹自唱,即兴编创的唱词里既有市井百态,也不乏儿女情长。这种被称为常州滩簧的民间说唱,以其九腔十八调的丰富变化,很快沿着运河传遍江南。老辈人至今记得,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双桂坊茶馆,说书先生一段《珍珠塔》能引得满堂喝彩,茶客们听得入神,连续三壶茶都忘了添水。
二、锡韵流转三吴地
当滩簧遇上昆腔,常州戏曲迎来华丽转身。民国初年,周甫艺将滩簧小戏搬上正式舞台,借鉴昆曲身段创立常州文戏。梅兰芳南下巡演时,特意在常州停留半月,与锡剧名角王汉清切磋技艺。1955年成立的常州市锡剧团,将《双珠凤》《玉蜻蜓》等经典剧目打磨得愈发精致。在人民公园的老戏台下,戏迷们至今能模仿沈佩华《孟丽君》里那句看今朝巾帼何曾让须眉,字字珠玑,余韵绕梁。
三、古调新声谱华章
新世纪之初,常州戏曲迎来新生。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古戏台上,90后演员用全息投影演绎《红楼梦·黛玉葬花》;淹城遗址公园里,实景版《季札观乐》将春秋古乐与现代交响乐完美融合。更令人欣喜的是,常州大学开设的戏曲选修课上,00后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唱《拔兰花》,年轻的面庞与古老的曲牌碰撞出别样火花。
夜幕降临时,红梅阁的飞檐翘角下,票友们仍在自发组织大家唱。白发老者与垂髫小儿同台,胡琴声里流淌着千年文脉。这些在现代化浪潮中坚守的戏曲之声,恰似大运河的粼粼波光,映照着古城的过去与未来。当最后一缕唱腔消散在晚风里,我们知道,常州的戏曲故事永远不会有终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