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戏韵:听一出吴侬软语里的江南故事

常州戏韵:听一出吴侬软语里的江南故事

常州城头枕长江,足踏太湖,这座浸润着江南烟雨的城市,不仅孕育了季子挂剑的诚信典故,更滋养着独特的地方戏曲文化。当夜幕降临时,青果巷的石板路上飘来悠扬的丝竹声,茶馆戏楼里正上演着用吴语方言吟唱的悲欢离合。

一、百年古韵里的戏文经典

常州滩簧的《庵堂相会》是每个老戏迷都能哼上几句的经典,这出源自清代的折子戏以细腻的滚腔演绎着书生与尼姑的禁忌之恋。舞台上旦角水袖轻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拖腔,将江南女子的婉约情思化作绕梁余音。

锡剧《双推磨》在常州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这出生活气息浓郁的小戏,通过姑嫂二人推磨时的对唱,把江南农家的日常劳作唱得妙趣横生。剧中磨儿转得团团转的俏皮唱段,至今仍是婚庆场合的保留节目。

更古老的宣卷说唱在乡间依然留存,《白蛇传》选段里,艺人左手击磬,右手翻动经卷,用带着禅意的吟诵讲述千年传说。这种源自唐代变文的艺术形式,堪称江南曲艺的活化石。

二、水袖翻飞间的时代新声

常州戏曲从未停止创新步伐。新编历史剧《苏东坡在常州》将文人雅事搬上舞台,剧中舣舟亭畔说风流的唱词,巧妙化用东坡诗句,让观众在戏文中触摸城市文脉。演员创新使用改良水袖,舞动时如太湖波涛般壮阔。

现代戏《织梦江南》以常州梳篦技艺为题材,虚实相间的舞台设计令人耳目一新。青年演员用真假声转换技巧演绎千丝万缕织云锦的唱段,传统曲牌中融入电子配乐,展现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

实验小剧场推出的《青果巷故事》,采用沉浸式演出形式。观众跟着演员穿梭在真实古巷中,忽闻阁楼上飘来月照西窗人未眠的清唱,转身又见弄堂里上演着民国年间的市井传奇。

三、街巷深处的戏曲密码

在常州,听戏不仅是娱乐更是生活。清晨红梅公园里,票友们对着九曲桥练习起腔,咿呀声惊起白鹭翩飞;傍晚文化宫广场上,民间剧团支起流动舞台,演出前必奏的十番锣鼓能传三条街巷。

老戏迷们讲究听戏要听十八板,这是评判演员功力的重要标准。某个茶馆里若突然爆出喝彩声,定是有角儿把《珍珠塔·跌雪》的十八个板式唱得滴水不漏。散场后,观众还要就这段大陆板是否够味道争论半晌。

新生代戏迷组建的兰陵剧社别有趣味,他们用动漫元素设计戏服,在直播平台开戏曲课堂。年轻人们改编的《天仙配》RAP版,让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有了全新演绎方式,点击量突破百万。

在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里,戏曲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是流动的生活史。从雕花戏台到现代剧场,从手抄工尺谱到数字音频,常州的戏曲故事始终在生长。当晨曦微露时,或许你会在某个临河茶馆,遇见白发琴师正在调试小三弦,准备奏响新一天的江南韵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