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轻扬处,乡音动人心——寻访常州戏曲里的江南韵
水袖轻扬处,乡音动人心——寻访常州戏曲里的江南韵
清晨的运河边传来一阵悠扬的胡琴声,青石板路上飘过糯甜的唱腔,这是常州人最熟悉的晨曲。在这座千年古城里,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街巷间的活态记忆。当水袖拂过青果巷的粉墙黛瓦,当戏腔漫过文亨桥的潺潺流水,常州人总能循着乡音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
一、锡韵流芳三百年
沿着青果巷往东走,老茶客们会告诉你,百年前这里曾有七座古戏台。每到上灯时分,锡剧艺人就挑着戏箱沿河而来,在茶楼酒肆间唱起滩簧调。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说唱艺术,经过常州艺人改良,逐渐形成了常州滩簧的独特流派。
老辈人常说起锡剧鼻祖袁仁仪的故事。这位清道光年间的常州艺人,挑着二胡走遍江南水乡,把滩簧小调发展成完整的戏剧形式。他创作的《庵堂相会》用常州方言演绎爱情故事,剧中春二三月草青青的唱段,至今仍是锡剧票友的必学曲目。
在常州锡剧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特殊的戏服——金线绣牡丹的褶子。这是1954年锡剧首次晋京演出时,梅兰芳先生亲赠的行头。那场《珍珠塔》的演出,让锡剧从草台班子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方卿见姑时跌宕起伏的唱腔,折服了首都观众。
二、古调今声皆有情
红梅公园的晨练人群中,常有白发老者对着碧波开嗓。他们唱的《双推磨》选段,保留着最地道的常州官话韵味。这出反映江南农耕生活的经典剧目,轻快的簧调里藏着水车吱呀的节奏,苏小娥与何宜度的对唱,仿佛能让人看见旧时稻场上的月光。
天宁寺的暮鼓声中,偶尔会飘来几句苍劲的道情。这种源自全真教的曲艺,在常州演化出独特的常州道情。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用俚语讲述《珍珠塔》《玉蜻蜓》的传奇故事。去年非遗日,笔者在前后北岸遇见八旬老艺人周玉峰,他即兴创作的《运河新韵》,让古老曲调焕发出时代新声。
篦箕巷的评弹书场里,年轻演员正在尝试新编弹词《青果巷之恋》。三弦叮咚中,民国才女陆小曼与常州画派的往事徐徐展开。这种创新并未割裂传统,反而让更多年轻人循着故事走进戏曲世界。95后观众小李说:原来吴侬软语唱rap也这么带感!
三、戏脉悠悠薪火传
在常州文化广场的地铁通道里,一群锡剧娃娃正在表演《红色的种子》。这些来自刘海粟小学的学生,把革命故事唱得字正腔圆。他们的老师张祖良是省级非遗传承人,每周三下午都会到校指导锡剧操——将戏曲身段融入课间锻炼。
夜幕降临时,新世纪影城的IMAX厅变身沉浸式戏院。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孟丽君》中的金殿辩本场景,观众通过VR设备可以走进戏台,与角色并肩而立。这种创新没有消解戏曲本质,反而让年轻人直观感受到水袖功的飘逸、翎子功的精妙。
去年中秋夜,古运河畔的戏曲巴士成为网红打卡点。这辆穿梭于篦箕巷与东坡公园之间的双层巴士,二楼是移动戏台,沿途经过瞿秋白纪念馆、意园等历史地标。乘客听着《玉蜻蜓》选段,看着窗外流转的城市光影,恍若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戏曲之旅。
这座把戏曲刻进基因的城市,传统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星河。当锡剧团的年轻演员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赞,当社区戏台与商业综合体共生共荣,常州的戏曲记忆正以新的方式延续。那些飘荡在街巷间的戏腔,既是千年古城的文化胎记,更是面向未来的艺术请柬。下次路过人民公园,不妨驻足听听亭子里传出的清唱,或许你能在绵长婉转的拖腔里,听见这座城市的呼吸与心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