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唱的戏曲是什么?探寻江南古韵中的“常锡剧”

**常州唱的戏曲是什么?探寻江南古韵中的“常锡剧”**

在江南水乡的袅袅烟雨中,常州这座千年古城始终流淌着独特的文化血脉。若问常州人最熟悉的乡音曲韵是什么,答案必定是那婉转悠扬的“常锡剧”——这门扎根于常州、无锡一带的戏曲艺术,早已成为当地人心中抹不去的文化烙印。

一、水乡孕育的“滩簧调”

常锡剧的源头可追溯至清代乾隆年间。彼时,常州府辖下的乡间盛行着一种被称为“滩簧”的民间说唱。农闲时分,艺人手持三弦,走村串巷,用当地方言演绎家长里短、民间传奇。这种“说新闻、唱故事”的形式,因曲调简单、贴近生活,迅速在常州、无锡的田间地头流传开来。

到了道光年间,滩簧艺人开始尝试角色扮演,将单人坐唱发展为“对子戏”。一男一女两个角色,男持折扇、女执方帕,在稻场上用常州方言唱起《拔兰花》《双推磨》。这种表演虽被士大夫视为“淫词小曲”,却在百姓中广受欢迎。据《武进县志》记载,每逢节庆,“四乡八镇皆闻簧调之声”。

二、从乡野小戏到江南名剧

20世纪初,滩簧迎来关键转折。常州艺人周甫艺、无锡艺人袁仁仪率先将戏班带入上海。为适应城市观众,他们在常州话中融入吴语官话,把简陋的草台改造成有布景的戏台,并吸收京剧的锣鼓、昆曲的水袖,形成了“常锡文戏”。1936年,常州乾丰戏院上演的《珍珠塔》连满三个月,剧中“赠塔”“跌雪”等经典唱段至今仍在传唱。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各地滩簧统一命名为“锡剧”,但常州人始终称其为“常锡剧”。这不仅是名称之别,更因常州流派独树一帜:咬字更重“常州官话”的硬朗,唱腔偏爱“簧调”的深沉,做功讲究“稳中带俏”。老戏迷常说:“无锡调似太湖碧波,常州腔如青果巷石阶,各有千秋。”

三、古韵新声里的文化坚守

漫步今天的常州,戏曲基因依然鲜活。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古戏台上,每周都有惠民演出,《双珠凤》里的丫鬟秋华还是用纯正的常州官话插科打诨;常州锡剧院创排的《烛光在前》用传统唱腔演绎红色故事,斩获“文华大奖”;更有“小锡班”走进60多所中小学,孩子们学唱《红花曲》的身影,恰似当年稻场上习艺的小艺人。

在溧阳社渚镇的蒋塘马灯戏中,在金坛直溪的啷当调里,我们仍能捕捉到常锡剧的基因碎片。这门艺术如同运河水,既承载着千年古城的记忆,又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当年轻演员在短视频平台用锡剧唱腔演绎流行歌曲时,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为“常锡韵”注入新的生命力。

**结语**

常锡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淌在常州人血脉里的文化密码。从乡间田埂到都市剧场,从三弦独奏到交响伴奏,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那句“春二三月草青青”里蕴含的江南情致。下次路过常州茶馆,不妨驻足听一段锡剧,那吴侬软语间,藏着半部江南文化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