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戏曲:江南烟雨里的百年腔调
常州戏曲:江南烟雨里的百年腔调
常州城头的老茶馆里,总飘荡着似曾相识的曲调。青砖黛瓦间,婉转的唱腔与评弹的弦索交织,编织出这座江南古城独特的文化密码。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建邑史的古城,在戏曲艺术的长河里,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韵律。
一、滩簧遗韵:市井生活的艺术镜像
道光年间的《履园丛话》记载,常州滩簧起于村坊小曲,本无宫调。这种植根于市井的民间曲艺,最初不过是走街串巷的即兴表演。卖梨膏糖的商贩敲着铜锣,三五个艺人围坐巷口,竹板一打就开腔。老常州人至今记得,双桂坊茶馆的滩簧班子能把《白蛇传》唱得满堂喝彩,白娘娘的断桥一折,竟让台下老太太们抹起眼泪。
滩簧的唱腔带着浓浓的常州方言韵味,平仄声调暗合吴语九声。老艺人讲究字正腔圆,一个来字能拐出三个弯。伴奏乐器更是别致,二胡的丝弦声里夹着檀板的脆响,偶尔蹦出小锣的叮当,活脱脱江南丝竹的轻快节奏。这种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在2011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锡剧风华:水乡韵味的戏曲明珠
清咸丰年间,常州武进的田头飘起新腔。由滩簧演变而来的常州文戏,在沪宁铁路通车后迎来蜕变。1921年,袁仁仪带着《珍珠塔》闯荡上海滩,在天外天剧场连演三月不衰。锡剧自此脱胎换骨,从草台班升格为都市新剧种。
锡剧宗师王兰英的唱腔堪称一绝,《双推磨》里推呀拉呀转又转的叠句,把江南女子的勤劳与娇俏唱得活灵活现。常州锡剧团创作的《老铳书记》,将现代题材融入传统程式,在省戏剧节上斩获大奖。如今大庙弄的锡剧博物馆里,陈列着百年来的戏装头面,金线绣的蟒袍在射灯下泛着幽光。
三、古艺新生:传统戏曲的当代表达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周六夜场,总能看到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短视频。95后非遗传承人小陈将滩簧唱段配上电子乐,在B站收获十万点击。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戏曲班,孩子们练功时仍要对着镜子比划兰花指,但排练厅的墙上贴着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名师示范。
大剧院里的实验戏曲《浮生六记》,用全息投影重现沈复芸娘的江南旧梦。传统水袖与现代舞美碰撞,老票友看得入神,新观众拍手叫好。常州凤凰谷大剧院的年度戏曲节,总设跨界工作坊,让京剧武生教街舞少年耍花枪,让评弹艺人给民谣歌手讲韵白。
夜幕下的青果巷,老戏台亮起红灯笼。台上唱的是新编小戏《运河谣》,运河船工的号子混着电子合成器的音效。台下坐着白发老者,也有汉服少女,掌声在古运河畔荡起涟漪。这座城市的戏曲记忆从未褪色,只是换了副面孔,继续讲述江南的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