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唱戏的腔调里藏着江南的烟火气

常州人唱戏的腔调里藏着江南的烟火气

在常州老城区的茶馆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鬓角花白的老人端着青花盖碗,手指在八仙桌上轻轻叩着节拍,台上艺人一开口,满堂的吴侬软语便和着茶香氤氲开来。这种浸润着市井烟火气的戏曲,正是常州人最熟悉的文化密码。

一、运河码头唱出的锡剧风韵

清代道光年间,常州西瀛里码头常年泊着上百艘商船。船工们用常州官话编唱的春调,在摇橹声中飘过青果巷的白墙黛瓦。这种带着水汽的民间小调,正是锡剧最初的胚胎。常州艺人袁仁仪挑着扁担走村串巷,把滩簧从田间地头唱进上海大世界,让常帮滩簧在十里洋场站稳脚跟。

锡剧宗师王兰英的《双珠凤》里,霍定金与文必正的书信传情,用常州方言念白时自带三分俏皮。剧中赠塔一折,霍小姐站在常州文亨桥头抛绣球,那婉转的拖腔里分明能听见运河的桨声。常州方言特有的浊音入声,让锡剧唱腔既有吴语的柔美,又透着江淮官话的爽利。

二、百年戏楼里的传承密码

青果巷赵元任故居对面的逸仙戏楼,木雕窗棂间还留着民国年间的海报残片。这个始建于1906年的老戏台,见证过梅兰芳与常州票友的雅集。当年梅大师在此观摩锡剧《珍珠塔》,对剧中见姑一折的表演程式赞叹不已。如今每到周末,仍有民间剧团在此上演传统剧目,台下的老观众闭着眼睛都能哼出整本唱词。

常州锡剧团排演的《卿卿如晤》,把瞿秋白与杨之华的书信往来搬上舞台。当杨之华用常州话念出我要一个不旧不新的书桌时,观众席里的本地老人忍不住擦拭眼角。这种血脉相连的情感共鸣,正是戏曲传承最坚韧的纽带。

三、城市肌理中的戏曲基因

红梅公园晨练的老人们,随手就能摆出《双推磨》里的磨盘身段;青果巷文创店的年轻人,把锡剧脸谱设计成潮流帆布包;地铁站里的非遗展示窗,循环播放着改编成Rap的锡剧唱段。这座城市对待传统戏曲的态度,就像对待运河边那株六百岁的银杏——既小心呵护着根系,又欣然接受新枝的生长。

在常州文化广场的露天舞台上,90后戏曲网红锡剧小王子用电子乐重新编曲《拔兰花》。传统唱腔混搭着电音节奏,台下举着手机拍摄的年轻人跟着节奏摇摆。这一刻,四百年前的滩簧小调与当代城市脉搏产生了奇妙共振。

当暮色笼罩天宁寺塔,老城区里又飘起熟悉的胡琴声。茶客们知道,这是锡剧票友们开始了每周的雅集。那些浸润着运河烟雨的唱腔,如同青果巷墙缝里生长的爬山虎,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执着地蔓延着绿意。或许这就是常州戏曲最动人的模样——既能在殿堂里唱念做打,也甘于在寻常巷陌浅吟低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