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方戏曲:滩簧声里的江南韵味

**常州地方戏曲:滩簧声里的江南韵味**

在常州老城区的青果巷,某个寻常午后,茶馆二楼传来悠扬的胡琴声。几位白发老者围坐方桌,手指随着唱腔轻叩桌面,口中喃喃着板眼要对,调门要准。他们听的,正是常州人最熟悉的地方戏——常锡滩簧,这门扎根江南水乡三百余年的艺术,藏着常州人骨子里的文化密码。

**田间地头的说因果**

清乾隆年间,常州东门外的佃农们常在劳作间隙,用本地土话即兴编唱生活琐事。这种被称为说因果的田间小调,以三块竹板击节,唱词诙谐直白。嘉庆年间的县志记载,城郊常有农人聚唱,观者如堵,唱的多是《拔兰花》《借黄糠》这类家长里短的故事。当时文人视其为鄙俚之音,却不知这正是滩簧艺术的雏形。

道光年间,常州南门的说唱艺人周奎大做出关键革新。他将单口坐唱改为双人对唱,加入二胡伴奏,创造出对子戏形式。据《常州戏曲志》载,周奎大曾挑着戏箱走遍武进乡间,最远唱到宜兴山坳,将常州滩簧的名号刻进江南水土。戏班每到一地,必先唱《庵堂相会》,那句春二三月草青青,油菜花开黄似金的起调,至今仍是老戏迷判別正宗常州唱腔的标尺。

**茶馆里的改良风云**

二十世纪初,常州西瀛里的鸣凤茶馆成为滩簧转型的见证者。1915年秋,艺人王嘉大在此首演《珍珠塔》,破天荒使用十二人的戏班阵容。他引入苏州弹词的情节结构,把原先半日即止的小段子发展为连演三天的幕表戏。更妙的是在唱腔中揉入常州小热昏的滑稽元素,方卿见姑母时的马调唱段,每唱至势利小人最可憎,台下茶客必齐声喝彩。

这种改良引来守旧派的反对。老艺人孙玉彩曾在《武进日报》撰文,痛批新戏失了滩簧本味。但观众用脚投票——1923年常州登记在册的滩簧戏班达27个,连毗陵驿码头的船工都会哼几句《双推磨》。当时有竹枝词写道:西灜灯火夜如昼,滩簧声里说风流,足见其盛况。

**从幕布后走出的新传承**

2019年,常州锡剧院排演现代戏《烛光在前》,青年演员孙薇在剧中创新使用簧调慢板。她将传统[长三调]的拖腔缩短,融入评弹的咬字方法,塑造出革命者陆静华柔中带刚的形象。排练时,83岁的老琴师周林华特意将祖传的紫檀二胡借给剧组:琴筒蒙的是我爷爷那辈的蛇皮,震出来的声音才有老常州的味道。

在青果巷的非遗馆里,游客能亲手触摸百年戏服的缂丝纹样。馆内最受欢迎的互动项目是AI拍曲——站在电子屏前学唱《孟丽君》,系统会依据咬字、音准给出评分。有趣的是,年轻人在云剧场点播最多的,竟是《双珠凤》里文必正卖身投靠的经典唱段。古老的滩簧调,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生命。

从田埂到剧场,从竹板到AI,常州滩簧的每次转身都带着江南水土的灵动。当高铁站里响起《玉蜻蜓》的旋律时,每个常州人都知道,那婉转的乡音从未走远。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