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里听古韵:常州戏曲的前世今生
青果巷里听古韵:常州戏曲的前世今生
常州大剧院门前的青铜浮雕上,两位水袖翩跹的戏曲演员定格着永恒的舞姿。这座江南古城不仅有东坡终老的文脉遗存,更孕育着独特的戏曲生态。漫步青果巷,不经意间就能听到某扇雕花木窗里飘出的婉转唱腔,那是深植于城市肌理的文化基因在悄然苏醒。
一、运河畔的戏曲基因
明清时期,常州府作为漕运枢纽,南门码头每日吞吐着数以千计的商船。来自徽州、湖广的商帮在米市河畔修建会馆,也带来了各自家乡的戏曲班社。光绪年间,全城登记在册的戏台多达47处,从白云渡的盐商宅邸到青果巷的文人雅集,处处可见檀板轻敲,水磨腔细的景象。
1923年诞生的常州滩簧《双推磨》,将江南水乡的劳作场景化作艺术语言。剧中苏小娥与何宜度的对唱,既有吴语特有的软糯腔调,又融入了常州方言的爽利尾音。这种独特的声腔体系,在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中令梅兰芳都赞叹不已。
二、舞台上的千年绝唱
在常州戏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套清代的锡剧行头。孔雀蓝的刺绣褶子,银线密织的云肩,每件戏服都记载着锡剧在常州的流变史。老艺人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怀德桥边的露天戏台常演《珍珠塔》,台下观众自带条凳,绵延半里不绝。
常州道情的传承人周玉峰至今保留着祖传的渔鼓筒。这种源自唐代道观的曲艺形式,在常州演化出独特的九腔十八调。他用略带沙哑的嗓音演绎《白龙朝圣》时,左手击鼓的节奏与右脚跺板的韵律浑然天成,仿佛重现了运河边古码头的市井风情。
三、古艺新声的当代传承
2019年,常州锡剧团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成园林实景版,在近园的水榭间,杜丽娘的水袖拂过四百年的太湖石,柳梦梅的唱词融入潇潇竹韵。这种古今对话的演出形式,让年轻观众在朋友圈刷屏:原来传统戏曲可以这么潮!
在清凉小学的戏曲兴趣班上,孩子们正在排练原创锡剧童谣《篦箕巷的月光》。10岁的李雨桐戴着特制的迷你凤冠,唱起月儿弯弯照古巷时,眼睛里闪着灵动的光。校长说,这些孩子中有三人已入选省戏曲小梅花奖评选。
夜幕降临,红梅阁的戏台又亮起了灯。台下坐着戴老花镜的票友,也有举着单反相机的年轻人。当熟悉的锡剧锣鼓点响起,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和着节拍轻轻点头。这座城市用六百年的时光酝酿的戏曲之美,正穿越古今,在月光下静静流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