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戏韵:运河边流淌的百年清音

常州戏韵:运河边流淌的百年清音

常州老城区有家不起眼的茶楼,清晨五点就飘出咿咿呀呀的曲调。七旬老人张福生蹬着三轮车准时到场,捧着搪瓷缸往长凳上一坐,眯眼听着台上水袖翻飞——这是常州城里最后的民间戏班。在这座被现代建筑包围的老茶馆里,藏着江南戏曲最本真的模样。

一、运河桨声里的戏曲基因

京杭大运河常州段至今保留着三十余处古戏台遗址。明代漕运鼎盛时期,船工们把各地声腔带到运河码头,安徽的徽调、苏州的昆腔、扬州的清曲在茶馆酒肆交织碰撞。清嘉庆年间,常州秀才王九皋将俚曲小调整理成《常州滩簧十八本》,开创了本土戏曲剧种的先河。

每逢蚕月庙会,乡间草台班子在桑树林里搭台唱戏。老辈人还记得《拔兰花》里婉转的簧调,《双推磨》中欢快的大陆板,这些源自田间劳作的唱腔,混着运河的水汽渗进常州人的血脉。

二、锡剧江湖里的常州风骨

1953年,常州民艺剧团带着《秋香送茶》进京演出。这出讲述婢女智斗财主的轻喜剧,用吴侬软语唱出了市井智慧。梅兰芳观后赞叹:江南女儿骨,尽在此戏中。从此常州锡剧名动天下。

锡剧名角王兰英独创的常州腔别具韵味。她在《红楼夜审》中塑造的江燕燕,将青衣的端庄与花旦的灵动完美融合。戏迷们说:王派唱腔如运河之水,看似平静却暗涌千层。

在常州方言里,看戏叫作听戏。老戏迷闭着眼睛也能从唱腔里辨出师承流派:姚派如雨打芭蕉,沈派似风过竹林,梅派若珠落玉盘。这种听觉艺术,让常州戏曲在影像时代依然葆有生命力。

三、古戏台上的现代光影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深处,90后戏曲导演陈墨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设备。他执导的沉浸式锡剧《织造局》将明代官袍织锦技艺融入剧情,观众可以触摸到戏服上的缂丝纹样。这种创新让百年老戏收获了年轻戏迷。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了全国首个锡剧电竞班,学生们在直播间里教网友学唱《珍珠塔》。在溧阳南山竹海,实景戏曲秀《竹韵清音》用漫山翠竹作天然幕布,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

夜幕降临时,运河畔的东坡公园总会飘来幽幽胡琴声。这是民间票友自发组织的水岸戏社,他们中有退休教师、外卖骑手、程序员。当《双珠凤》的唱词混着游船汽笛声在水面荡开,古老戏曲正以最鲜活的方式生长。

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始终为传统戏曲保留着生存缝隙。从运河船工号子到数字剧场光影,常州戏曲如竹编技艺般不断自我更新,在时代浪潮中编织出新的文化经纬。茶馆里张老汉的搪瓷缸依然冒着热气,台上旦角的水袖正划过手机直播的镜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