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戏曲叫什么?探寻江南水乡的曲韵风华

**常州的戏曲叫什么?探寻江南水乡的曲韵风华**

提起江南的戏曲文化,人们常会想到昆曲、越剧、评弹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而在江苏常州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里,也孕育着一种独具韵味的戏曲形式——**“常锡文戏”**,更被本地人亲切地称为**“常州滩簧”**。它的唱腔里藏着吴侬软语的婉转,故事中流淌着江南人家的烟火气,成为常州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

**一、滩簧声起:运河边的百年曲韵**

常州地处江南水乡,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自古便是商贾云集、文人荟萃之地。清道光年间,江南民间流行起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滩簧调”,艺人们用当地方言演绎家长里短、市井传奇。常州滩簧便脱胎于此,最初只是街头巷尾的“草台班子”,却因贴近百姓生活而迅速流传。

到了清末,常州滩簧吸收昆曲、徽剧等大戏的表演程式,逐渐从坐唱发展为“搭台唱戏”,形成“常锡文戏”(因常州与无锡地域相邻,早期常锡两地艺人合作密切而得名)。老一辈常州人回忆,旧时逢年过节,茶馆戏楼里必演滩簧,一句“看文戏去伐?”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

**二、一唱三叹:听常州话里的戏与情**

常州滩簧的独特,首先在于它的语言。吴语常州话本就以“糯软”著称,融入戏曲后更显抑扬顿挫。比如《双推磨》中,女主角苏小娥与长工何宜度的对唱,用“嗳呀呀”“依呀呀”等方言衬词,将两人从误会到相知的情愫唱得百转千回。外地人或许听不懂词,却能从那软糯的拖腔里,听出江南人的含蓄与细腻。

在唱腔上,滩簧以【簧调】为核心,既有【长三调】的悠扬婉转,也有【行路板】的明快流畅。伴奏乐器也颇具江南特色:主胡、琵琶、三弦之外,常加入竹笛、梆板,清丽中带着水乡的灵动。老戏迷常说:“滩簧的调子像运河的水,听着心里就静下来了。”

---

**三、戏如人生:经典剧目里的常州印记**

常州滩簧的剧目大多取材于本地风土人情,既有《珍珠塔》《玉蜻蜓》这样的传统大戏,也有《红菱记》《嫁媳》等生活小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双推磨》。这出戏以常州东门外的豆腐坊为背景,讲述寡妇苏小娥与雇工何宜度因磨豆腐结缘的故事。舞台上,两人推磨、点浆、做豆腐的动作被艺术化,搭配“推呀拉呀转又转”的唱词,将劳动场景演绎得趣味盎然。

另一出《红楼夜审》则展现了常州滩簧的“文武兼备”。剧中江梦升夜审冤案的桥段,既有文戏的细腻念白,又融入了武打动作,演员手持折扇、翻腾跳跃,让观众直呼过瘾。这些剧目不仅演活了常州人的日常生活,更传递着“忠孝节义”“善恶有报”的传统价值观。

---

**四、守正创新:老戏新唱的传承之路**

随着时代变迁,常州滩簧也曾面临观众流失、演员断代的困境。但近年来,常州人开始以新方式守护这门艺术:

-**非遗进校园**:兰陵小学等学校开设滩簧社团,孩子们穿上戏服学唱《拔兰花》,稚嫩的童声让老戏焕发生机;

-**跨界融合**:新编戏《烛光在前》将红色题材融入滩簧唱腔,获得江苏省文华大奖;

-**文旅赋能**: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定期举办滩簧演出,游客喝着大麦茶听戏,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江南茶馆。

如今,常州大剧院里,年轻观众为滩簧演员的“甩水袖”技巧鼓掌;短视频平台上,一段《双推磨》的片段能收获上万点赞。这印证着一位老艺人的话:“戏是活在人心里的,有人听,戏就不会老。”

---

**结语:一曲未尽,且听下回**

从运河边的草台到现代剧场,常州滩簧用两百年的时光,唱尽了江南的烟火与风雅。它或许不如昆曲典雅,不及越剧柔美,但那带着常州口音的唱腔一起,总能勾起一代代游子的乡愁。下次若有机会到常州,不妨寻一处茶馆,点一壶白茶,听台上人用绵软的调子唱一句:“正月梅花开来是新春咯……”那一刻,你听到的不仅是戏,更是这座城的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