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唱戏不叫锡剧?这门老手艺藏着一城人的乡音密码
常州人唱戏不叫锡剧?这门老手艺藏着一城人的乡音密码
在常州老城厢的巷弄深处,每当黄昏时分,总能听见悠扬的二胡声裹着吴侬软语飘过白墙黛瓦。外地人总把这种绵软婉转的唱腔唤作锡剧,但老常州人听了总要较真:咱们常州滩簧和无锡的锡剧,可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一、百年老腔调里的江南密码**
常州滩簧的根,扎在清道光年间的运河码头。船工卸货时随口哼唱的小调,经民间艺人打磨,渐渐形成对子戏的雏形。老艺人至今记得,早年间的戏班子行头简单,一顶竹笠遮阳挡雨,两只木箱装行头,走村串巷全靠一副金嗓子。
与无锡锡剧相比,常州滩簧的唱腔更显清亮。老观众最迷《双推磨》里苏小娥的簧调,那转音仿佛青果巷的石板路,九曲十八弯却透着圆润。行家说这是常州方言的功劳——尖团音分明,入声短促,让唱词自带韵律,连骂人的促狭鬼三字都能唱出俏皮劲。
**二、戏台上下的人间烟火**
上世纪三十年代,大光明戏院夜夜爆满。台上的王兰英唱着《庵堂相会》,台下卖栀子花的阿婆跟着哼,茶博士拎着铜壶穿梭,看客们嗑着南瓜子叫好。这种市井气,恰是滩簧扎根民间的生命力。
在雕庄老街,八旬老人周炳生仍守着祖传的戏服铺。金线绣的蟒袍要缝三个月,他说现在年轻人嫌麻烦,可去年有个90后姑娘专门来学盘扣手艺,说要给新编的《青果巷之恋》做行头。说话间,手机里正放着改编成Rap的滩簧小调。
**三、方言戏曲的破圈之路**
天宁寺旁的常州滩簧传习所里,90后主理人小陆正在调试直播设备。他改编的电子乐版《珍珠塔》在B站点击破百万,弹幕里飘着常州话居然这么上头。周末的民元里壹号书房,白领们喝着咖啡听新编戏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吴语吟唱混着爵士钢琴,竟毫无违和。
常州外国语学校去年把滩簧编入校本课程,孩子们用方言唱古诗词的视频火到了海外。更让老戏迷欣慰的是,新编戏《华罗庚》用数学家的故事唱出工匠精神,拿下了省五个一工程奖。这些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让百年老戏在新时代长出新的枝桠。
夜幕降临,西瀛里城墙下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台上90后演员唱着数字化舞美加持的新戏,台下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里,夹杂着轻打拍子的银发戏迷。当那句春来茶馆吃茶去的念白响起时,分明能听见一座古城的心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