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戏韵:听吴侬软语在街巷深处流淌

常州戏韵:听吴侬软语在街巷深处流淌

常州老城区斑驳的灰墙下,总飘着若有若无的丝竹声。循着这缕清音拐进巷陌深处,便撞见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心跳——那些散落在市井间的戏曲活态传承地。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却能让听戏人尝到江南最醇正的韵味。

一、青果巷里的百年书场

青果巷临水的老茶馆,木楼梯踩上去会发出吱呀的声响。每周三下午,88岁的王阿婆总会撑着油纸伞准时出现。茶馆中央的八仙桌旁,评弹艺人指尖的琵琶弦颤动着《玉蜻蜓》的凄美故事。茶客们捧着青瓷盖碗,在叮咚的弦索声中,跟着唱词摇头晃脑。当唱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时,屋檐下的铜风铃应和着节拍轻响,仿佛百年前的魂魄仍在巷弄间徘徊。

距离茶馆百步之遥的恽氏庭院,雕花木窗内正上演着常州白局。这种用纯正常州方言说唱的曲艺,唱腔如运河般婉转绵长。说书人一袭青衫,醒木拍案,将《天宁寺传奇》里的神怪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庭院里的金桂树随风摇曳,花瓣簌簌落在听众肩头,倒像是故事里飘出的精灵。

二、运河边的非遗戏台

西瀛里城墙下的露天戏台,每逢农历三六九便挤满了戏迷。锡剧名段《双推磨》开锣时,卖糖粥的老伯会默契地停住吆喝。旦角水袖轻扬,踩着运河的波光唱起春二三月草青青,岸边垂柳的嫩芽似乎都跟着曲调舒展开来。戏台边的老船工眯着眼打拍子,布满皱纹的脸庞在月光下泛着青铜般的光泽。

篦箕巷的常州道情传承基地,保留着全国独有的说因果表演形式。传承人李师傅手持渔鼓简板,用九腔十八调演绎《珍珠塔》。当唱到方卿得中状元时,他会突然用竹板敲击青石板地面,惊得梧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倒把听众逗得前仰后合。这种接地气的互动,让六百年的曲艺在笑声中焕发新生。

三、现代剧场里的古韵新声

常州大剧院的水晶幕墙内,新编锡剧《半园记》正在上演。3D全息技术重现的明清园林中,演员的云步与虚拟的落花共舞。年轻观众举着文创雪糕拍照时,后排的老票友却闭着眼轻声跟唱:看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传统唱腔与现代舞美的碰撞,恰如常州城古今交融的气质。

运河五号创意园区的实验小剧场里,90后编导将常州吟诵与电子乐混搭。当古琴遇上合成器,当工尺谱化作数字代码,老艺人们最初担心胡闹,却在首演时被年轻人潮水般的掌声打动。散场后,老琴师摸着剧场外墙的工业管道感慨:戏曲就像运河水,总要流向新的天地。

夜幕降临时分,红梅阁的飞檐翘角挑着一弯新月。戏迷们三三两两沿着青果巷散去,哼着未尽的曲调渐渐融入市声。常州戏曲的魂,就藏在这些寻常巷陌的烟火气里,在吴侬软语的流转间,续写着千年不老的江南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