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里觅乡音——常州戏曲里的江南韵味
青果巷里觅乡音——常州戏曲里的江南韵味
白墙黛瓦的青果巷深处,忽而飘来一声清亮的戏腔,惊起运河边的几只白鹭。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不仅以梳篦、乱针绣闻名,更在咿呀婉转的戏曲声里,藏着独属于常州的雅韵风流。
一、古运河畔的戏曲基因
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漕运,让常州成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带来了丝绸茶叶,更让昆曲、徽调、滩簧在此交融。道光年间的《武进县志》记载,每逢三元节,文亨桥上弦歌之声彻夜不绝,连运河船工都会哼几句哩咯咙咚呛。
在这片戏曲沃土上,常州人创造性地将吴侬软语融入曲调。老辈人至今记得,西瀛里茶馆里说书先生拍响醒木,用常州官话演绎《武松打虎》,那声客官,三碗不过冈的念白,带着特有的糯软尾音,让台下茶客拍红了手掌。
二、锡韵悠长醉龙城
清咸丰年间,常州东门外的周王庙庙会总少不了滩簧班的身影。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说唱艺术,经过百年演变,化身为婉转清丽的锡剧。梅兰芳曾赞其如饮春茶,清而不淡。
《双推磨》里苏小娥月下磨豆腐的水袖轻扬,《珍珠塔》中陈翠娥赠塔时的眼波流转,都浸润着常州方言的九转十八腔。已故锡剧大师王兰英在《红楼夜审》中塑造的江梦升,一句常言道虎毒不食子的哭腔,至今仍在常州人的收音机里回响。
三、老戏新声焕生机
夜幕下的常州大剧院,青年演员正在排练新编历史剧《季札》。全息投影技术将延陵季子让国的故事投射在纱幕上,电子交响乐与锡胡琴声奇妙共鸣。台下,92岁的票友张奶奶跟着哼唱,布满皱纹的手在膝盖上打着节拍。
在刘海粟小学的戏曲社团,孩子们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学画脸谱。稚嫩的手指捏着毛笔,在石膏模具上勾勒红脸关公的卧蚕眉。校长笑着说:这些娃娃现在能唱整段《孟丽君》,比流行歌曲记得还牢。
文亨桥的月影里,老票友们依然定期聚在临水戏台。当胡琴声起,他们微闭双眼,和着《玉蜻蜓》的调子轻轻摇晃。运河水静静流淌,将这一缕婉转的乡音,带向更远的远方。此刻,千年古城在戏曲声里,年轻得像个青衣少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