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滩簧:老城厢里的吴侬戏韵

常州滩簧:老城厢里的吴侬戏韵

栀子花开六瓣头,情哥郎约我黄昏头...走在青果巷的石板路上,悠扬的戏腔穿过斑驳的砖墙。几位银发老人坐在藤椅里,和着收音机里的曲调轻声哼唱。这是独属于常州人的乡音记忆——常州滩簧。

**一、三吴水韵酿戏文**

光绪年间的西瀛里码头,船工号子与商贩吆喝此起彼伏。运河边的茶楼里,一位戴瓜皮帽的说书先生轻敲醒木,用地道的常州官话开讲《白蛇传》。台下茶客们嗑着南瓜子,听到五月端午现原形时,满堂爆发出阿要吓人的惊叹。这种说新闻、唱故事的滩簧雏形,正悄悄在茶馆酒肆生根。

老艺人张桂英回忆道:我太师父那辈人,背着三弦走街串巷。东门外的天宁寺前,拿条长凳就能开场。'大九记'茶楼的老板最讲究,非让我们用'街谈巷语'说戏文。这种融合评弹与民歌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了常州南词的独特韵律。

**二、水磨腔里见真章**

1957年的红星剧场,丝竹声裹着常州官话特有的斗升调在梁间萦绕。《双推磨》里的苏小娥甩着水袖,一句推呀拉呀转又转的拖腔,把吴语的九声六调化作绕梁清音。台下的老戏迷闭目击节,手指在膝头画出工尺谱的起伏。

方言专家周振鹤曾考证,常州滩簧的小热昏唱段中,吃生活(挨打)、老面皮(厚脸皮)等俚语的灵活运用,让市井故事格外鲜活。艺人王兰英独创的连环叠句,将春二三月草青青的唱词演绎得百转千回,至今仍是戏校教材的范本。

**三、古运河新声**

夜幕下的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90后非遗传承人李晓燕正在调试麦克风。她将《珍珠塔》里的方卿见姑片段改编成rap,电子乐混搭着三弦声,吸引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剧场外的非遗市集上,卡通化的滩簧娃娃钥匙扣成为爆款。

在钟楼区非遗馆,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民国时期滩簧班社的盛况。头发花白的老票友带着孙辈,在互动屏前学习《玉蜻蜓》的虚拟身段。当稚嫩的童声唱出常州滩簧要传承时,运河畔的吴韵雅音正翻开新的篇章。

青果巷的戏台又响起锣鼓点,几位穿汉服的少女跟着拍子轻声哼唱。六百年的乡音穿过时光长廊,在智能手机的镜头里,在抖音直播的弹幕中,续写着常州人自己的戏曲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