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韵润戏骨——寻访常州戏曲大师的艺术人生
江南水韵润戏骨——寻访常州戏曲大师的艺术人生
常州城东的古运河畔,至今仍飘荡着吴侬软语的戏腔。这座浸润着江南文脉的城市,不仅孕育出常州三杰这样的革命先驱,更滋养出一批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的艺术大家。他们用毕生心血浇灌着传统戏曲的根脉,将江南水乡的温婉与豪迈都揉进了戏文唱腔之中。
一、锡剧舞台的常青树
在锡剧界提起王兰英,行内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1926年生于武进的老艺术家,14岁登台便以《珍珠塔》中的陈翠娥惊艳四座。她独创的王派唱腔如春水般柔美,又似昆石般清透,在《双推磨》《孟丽君》等经典剧目中,把江南女子的聪慧与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今九旬高龄的她,仍坚持在戏曲学校传道授业,学生们说:王老师教戏时眼中有光,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的戏台。
沈佩华则是锡剧舞台上另一颗明珠。她塑造的《玉蜻蜓》中王志贞形象,将佛门尼姑的隐忍与母性光辉诠释得入木三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带着这出戏走遍大江南北,每到一地都会根据方言调整念白,让锡剧真正活在百姓的乡音里。2012年锡剧申遗成功时,这位老艺术家在后台悄悄抹泪:咱们的锡剧,终归是守住了。
二、昆曲苑中的幽兰
白雲生这个名字,在昆曲界堪称传奇。这位生于1902年的常州才子,既是红极一时的昆曲小生,又是深谙音律的戏曲理论家。他与梅兰芳合演《游园惊梦》时,梅先生曾赞叹:白先生的柳梦梅,真把江南书生的风流蕴藉演活了。更难得的是,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坚持整理昆曲工尺谱,抢救下《长生殿》等数十部濒临失传的经典剧目。
当代昆曲名家柯军,则将传统艺术玩出了新花样。这位土生土长的常州武进人,在《夜奔》中创新运用影子戏手法,让林冲的孤独身影与皮影共舞。他常说:昆曲不能总躺在博物馆里,要像运河水一样流动起来。2016年,他带着实验昆剧《邯郸梦》登上爱丁堡艺术节,让西方观众领略到东方戏曲的玄妙之境。
三、梨园百花园的耕耘者
在京剧界,江南活包公王泉奎的名号至今令人称道。这位生于常州青果巷的名净,首创的炸音唱法如惊雷贯耳,在《铡美案》中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震得剧场梁柱都嗡嗡作响。他晚年回乡授徒时,总爱指着运河上的石拱桥说:唱戏要像这桥拱,有起有落方显气韵。
评弹名家邢晏春、邢晏芝兄妹,则是曲艺界的双子星。他们改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将常州方言的婉转与评弹的叙事技巧完美融合,创下单场演出连说三个月的纪录。妹妹晏芝的琵琶弹唱尤其动人,指尖轮抹间仿佛能听见江南雨打芭蕉的韵律。
这些从常州走出的戏曲大师,如同运河水系滋养的莲荷,在传统艺术的池塘中绽放出独特风采。从王兰英水袖轻扬的曼妙身段,到柯军实验戏剧的大胆突破,他们用不同的艺术语言讲述着同一个文化命题: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当我们漫步在青果巷的石板路上,或许还能在某个转角听见穿越时空的戏腔,那是江南文脉生生不息的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