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韵绕龙城——寻访常州戏曲名家

江南曲韵绕龙城——寻访常州戏曲名家

常州古称龙城,京杭运河穿城而过,千年文脉滋养着这片灵秀之地。在江南戏曲的璀璨星河中,常州籍艺术家如明珠般闪耀。他们或革新传统戏文,或开创表演流派,在戏曲艺术的天空中留下了独特的常州印记。

一、洪深:新文化运动中的戏剧先驱

青果巷的梧桐树荫下,少年洪深常在临水戏台前驻足。这位后来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的艺术家,早年便显露出对戏剧的非凡热忱。1916年赴美留学期间,他创作的英文剧《虹》在哈佛大学首演,成为首位将中国故事搬上西方舞台的戏剧家。归国后创作的《少奶奶的扇子》,巧妙化用西方戏剧结构,开创了中国现代喜剧的新范式。洪深在国立剧专执教期间,将常州方言中特有的韵律美融入台词教学,培养出大批戏剧人才。

二、吴祖光:戏文里的江南情致

前北岸的深宅大院里,吴祖光听着评弹声长大。这位剧作家将常州园林的婉约气质注入笔端,在《风雪夜归人》中构建出诗意的戏剧空间。剧本中卖艺人莲生与玉春的悲欢离合,暗合着运河畔的市井风情。他改编的《三打陶三春》将常州方言的幽默机锋融入京剧念白,让传统剧目焕发新趣。吴祖光曾说:常州话的九声六调,本就是天生的戏曲语言。

三、王兰英:锡剧舞台上的常腔雅韵

梅村古戏台的晨雾中,少女王兰英对着太湖吊嗓子。这位锡剧皇后创造性地将常州山歌的婉转融入锡剧唱腔,《双推磨》中老簧调经她演绎,平添几分江南水乡的灵动。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贾母形象,借鉴了常州梳篦巷老妇人的神态举止,让传统戏曲人物更具生活质感。弟子们至今记得老师的叮嘱:唱戏要像青果巷的石板路,既有棱角又要圆润。

从毗陵驿到文亨桥,常州戏曲名家的艺术生命始终与故土血脉相连。洪深革新戏剧形式的胆识,吴祖光笔下的江南韵致,王兰英声腔里的运河水声,共同织就了常州戏曲文化的锦绣画卷。这些艺术大家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让传统戏曲在时代变迁中永葆生机,正如大运河的流水,既映照着千年月色,又奔涌着不息的浪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