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韵绕龙城——寻访常州戏曲家的百年风骨

江南曲韵绕龙城——寻访常州戏曲家的百年风骨

江南水乡常州,古称龙城。这座浸润着三千年人文气息的古城,不仅孕育过阳湖文派的锦绣文章,更在戏曲艺术的长河中激起层层浪花。漫步青果巷斑驳的石板路,仿佛能听见百年戏韵穿透时空,在黛瓦白墙间低回婉转。

一、昆曲殿堂里的常州清音

明万历年间,昆曲在常州生根发芽。梁辰鱼携《浣纱记》南下时,常州文人吴昆麓以吴中曲派传人的身份,将昆曲工尺谱的奥秘尽数相授。这位藏书万卷的曲学大家,在近园水榭中推敲宫商,其手订的《南曲全谱》至今仍是昆曲研习者的圭臬。

清乾隆年间,常州曲家钱维乔将文人雅趣注入戏曲创作。他耗时十年在白云溪畔雕琢《碧落缘》,将常州方言的婉转音韵融入昆腔,首创常昆一派。这部以诗为曲的传奇作品,在江南文人圈中传抄吟咏,钱氏宅邸竹初书屋的雕花戏台,见证过无数清曲雅集的盛况。

二、乱弹声中见真章

道光年间的常州东门,每逢庙会必见徽班锣鼓喧天。本地艺人周奎大在徽调基础上融入滩簧小调,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常州乱弹。他组建的庆升班走遍江南水乡,在摇橹声声中唱响《珍珠塔》《双珠凤》,让市井故事登上戏曲舞台。

同光年间,常州滩簧迎来集大成者王嘉大。这位出身豆腐世家的艺人,将常州方言的九声调值完美融入唱腔,独创簧调体系。他改编的《双推磨》至今仍是锡剧经典,剧中推呀拉呀转又转的唱段,把江南劳动号子化作了永恒的艺术结晶。

三、百年传承中的创新基因

民国初年,常州籍剧作家吴祖光以《风雪夜归人》震动剧坛。他在传统戏曲结构中注入西方戏剧理念,将常州文人特有的细腻笔触,化作舞台上的时代悲歌。这部作品在重庆首演时,郭沫若观后慨叹:常州才子,果然名不虚传。

当代锡剧大师王兰英,将常州女性的温婉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她在《红色的种子》中塑造的革命女性形象,既保有传统锡剧的江南韵致,又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年逾古稀仍登台授课,戏服箱中珍藏的云肩水袖,浸染着六十载舞台春秋。

从昆曲雅韵到锡剧新声,常州戏曲家们始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白云溪畔的昆曲研习社仍在传唱古老的工尺谱,大剧院里的现代剧场演绎着创新剧目。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如同穿城而过的京杭运河,既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又奔涌着不息的创新浪潮。当我们驻足红梅阁前聆听风铃,那叮咚声中仿佛夹杂着戏台上的锣鼓点,诉说着龙城曲韵的亘古风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