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出妙音:那些从常州走出的戏曲名家

烟雨江南出妙音:那些从常州走出的戏曲名家

江南烟雨中,常州城头曾飘荡过多少婉转曲调?这座有着三千余年建邑史的古城,不仅是季子故里、齐梁旧地,更孕育出一批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艺术家。他们或改革声腔,或开宗立派,在红氍毹上演绎着江南的千年风雅。

一、昆坛双璧耀江南

清道光年间,常州双桂坊走出一对昆曲奇才。余维琛以活周瑜名震江南,其《连环计》中抖翎子绝技,能让盔头雉尾如灵蛇吐信,将周瑜的英气与妒意演绎得入木三分。更难得的是他深谙音律,将常州方言的九声调值融入昆曲唱腔,创造出常州昆这一独特流派。

与其齐名的谢玉岑,则把文人情趣注入昆曲创作。他改编的《桃花扇》在保留原著风骨的同时,将李香君的《哀江南》改写成【北新水令】套曲,用昆腔的婉转唱尽家国兴亡。每逢秋雨绵绵,常州文人仍会聚在近园水榭,吟唱这段融入了常州小调的经典唱段。

二、乱弹声里出新声

光绪末年,常州东门外的运河码头上,总飘荡着王长林清亮的唱腔。这位出身贫寒的梆子戏艺人,将北方梆子的高亢与常州滩簧的柔美熔于一炉。他在《大登殿》中创造的反调慢板,用常州官话的入声字押韵,竟在京津戏园引发万人空巷。京剧大师谭鑫培观后感叹:南人北唱,别开生面。

更令人称奇的是王长林的十三响绝技。在《打渔杀家》中,他能用单皮鼓、堂鼓、小锣三件乐器,通过击打不同部位,模拟出风雨交加的江面场景。这种将武戏锣经与文戏唱腔完美融合的创举,至今仍是戏曲打击乐教学的经典案例。

三、锡韵悠长出新篇

1957年的中南海怀仁堂,一段带着常州乡音的锡剧唱腔让周恩来总理含笑击节。这是王彬彬在《珍珠塔》中饰演的方卿,他将常州官话的清、脆、甜特质发挥到极致,尤其跌雪一折的【簧调慢板】,借鉴评弹的起平落结构,创造出婉转如珠的新腔。

而他的舞台搭档梅兰珍,则以常州花旦闻名。她在《双推磨》中首创手帕舞,将农家磨豆腐的动作提炼成优美的舞蹈语汇。那方在指尖翻飞的白手帕,时而化作纷飞雪花,时而变作推磨转轮,把江南劳动妇女的勤劳与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昆曲的雅部正音到锡剧的俚俗新声,常州戏曲家们始终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白云渡的戏船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但青果巷的老戏台依然回响着《牡丹亭》的水磨腔。这些从常州走出的艺术家,用他们的才情与坚守,在中华戏曲的星空中点亮了属于江南的璀璨星辰。当运河边的柳丝再次拂过水门桥的石阶,我们仿佛又能听见那些穿越时空的绝妙清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