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戏韵:常州走出的戏曲大家知多少

**百年戏韵:常州走出的戏曲大家知多少**

江南水乡常州,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除了世人熟知的阳湖文派常州词派,这片土地上还孕育了一批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艺术家。他们或改良传统戏曲,或开创现代戏剧,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着常州风骨。

---

洪深:现代戏剧的破冰者

1919年冬,一艘远洋客轮正驶向美国。24岁的常州青年洪深站在甲板上,怀揣着实业救国的梦想。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清华学堂毕业的工科高材生,会在异国他乡突然转投戏剧专业,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在哈佛大学戏剧系深造期间,洪深系统学习西方戏剧理论。1922年他创作的《赵阎王》,首次将表现主义手法引入中国舞台。剧中主人公在荒野中的心理独白,用灯光与音效营造出诡谲氛围,令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抗战期间,他带领救亡演剧队辗转各地,在田间地头搭台演出的《飞将军》《米》等剧目,用最朴实的戏剧语言点燃民众的抗日热情。

---

符律衡:从常州古巷走出的京剧大师

常州青果巷的麻石板上,曾留下少年符律衡匆匆的脚印。这位后来以阿甲之名震动梨园的艺术大家,最初竟是位地下党员。1938年他化名前往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将革命理想融入传统戏曲,开创了现代戏的新天地。

在京剧《红灯记》的创排中,阿甲创造性地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传统程式结合。他要求演员李玉和在被捕前要把钥匙藏在观众看不见但角色知道的地方,这种心理真实的理念,彻底改变了传统戏曲的表演范式。文革期间,这位戏曲改革先驱却被扣上破坏样板戏的罪名,在牛棚中仍用树枝在地上勾画着身段图谱。

---

吴祖光:戏台内外的才子传奇

1947年的上海滩,常州才子吴祖光的话剧《风雪夜归人》连演四十场,场场爆满。这部揭示人性真谛的佳作,却因触及社会黑暗遭禁演。鲜为人知的是,剧中名伶魏莲生的人物原型,正是常州籍京剧名旦小杨月楼。

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剧作家,一生都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他为新风霞量身打造的评剧《花为媒》,将古典诗词意境融入民间戏曲,那句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恨花的人厌花骂花的唱词,至今仍在戏迷中口耳相传。晚年他坚持用毛笔撰写剧本,戏文里流淌的不仅是才情,更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

从青果巷的吴侬软语到延安窑洞的铿锵锣鼓,这些常州籍戏曲大家用生命演绎着舞台春秋。他们或改良、或创新、或坚守,在时代的浪潮中为中国戏曲开辟出新的航道。如今漫步常州博物馆戏曲展厅,那些泛黄的手稿、斑驳的戏服仍在无声诉说着:一座城的文化血脉,永远流淌在艺术的基因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