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韵绕龙城:常州戏曲名家的百年传承

江南曲韵绕龙城:常州戏曲名家的百年传承

常州东门外的古运河畔,青石板路上仿佛还回响着百年前的唱腔。这座以八邑名都著称的江南古城,不仅孕育了赵元任、刘海粟等文化巨擘,更在戏曲艺术的星空中点亮了数颗璀璨星辰。从昆曲雅韵到锡剧乡音,常州籍戏曲家们以水磨腔调勾勒出一幅独特的艺术长卷。

一、昆曲世家的雅韵流芳

在清代道光年间,常州西瀛里的陈氏宅院里,陈嘉言正手执曲谱,教导弟子吟唱《牡丹亭》。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昆曲大家,将家传的陈氏曲谱与吴中正声完美融合,独创常州昆腔一派。其唱腔讲究字正腔圆,行腔如行云流水,尤以《长生殿》中唐明皇的唱段最为人称道。

陈氏后人陈钟麟继承衣钵后,在表演中融入武戏身段。光绪年间,他率班赴沪演出《单刀会》,关公的青龙偃月刀配合昆腔的铿锵节奏,竟引得沪上戏迷连看三场。这种文武兼备的表演风格,成为后来常州昆曲的重要特征。

当代昆曲名家张继青虽生于苏州,其祖籍实为常州横林。她演绎的杜丽娘,将常州昆腔的婉约与苏昆的柔美巧妙结合,在《游园惊梦》中创造性地加入水袖十八式,让传统程式焕发新生。这种创新精神,正是常州戏曲家一脉相承的艺术追求。

二、锡剧舞台的乡土情韵

1912年的常州东郊,14岁的王兰英跟着草台班子走村串巷。这个后来被誉为锡剧皇后的农家女,将常州方言的俏皮生动融入唱腔。她在《双推磨》中塑造的苏小娥,手持竹篮碎步圆场,一句推呀拉呀转又转的村言俚语,让锡剧真正走进了百姓心田。

沈佩华从常州天宁寺前的茶馆唱起,独创沈派唱腔。她将评弹的咬字技巧与锡剧的土白相结合,在《珍珠塔》中塑造的方朵花形象,既有市井妇人的泼辣,又带文雅之气。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使锡剧从田间地头登上了大雅之堂。

当代锡剧传承人周东亮,将现代剧场理念注入传统剧目。他主演的《七月雨》,在保留锡剧簧调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舞蹈语汇。舞台上的虚拟春雨通过演员的水袖表现出来,既传统又新颖,斩获文华表演奖。

三、京剧名伶的南北交融

清末常州青果巷走出的冯子和,是海派京剧奠基人之一。他在丹桂茶园演《红菱艳》,首创古装头扮相,将江南女子的发髻样式引入京剧。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男旦竟能踩着跷鞋在台上完成卧鱼身段,将南方的柔美与北方的刚劲熔于一炉。

吴素秋师承尚小云,却自出机杼。1956年她在《柜中缘》中饰演的刘玉莲,将常州民间剪纸的造型美感融入京剧身段。那个著名的柜中藏身动作,借鉴了常州梳篦制作时的蜷缩姿态,既符合剧情又充满生活气息。

当今京剧界,常州籍老生李军独创李氏腔。他在《珠帘寨》中的昔日有个三大贤唱段,巧妙糅合余派苍劲与言派婉转,更融入锡剧的滑音技巧。这种跨剧种的唱腔创新,在京剧史上写下独特篇章。

从昆曲的雅部正音到锡剧的田头山歌,从京剧的皮黄声腔到地方小戏的俚曲俗调,常州籍戏曲家们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他们如同运河水系般,既保持各自的艺术本源,又相互交融滋养。如今漫步青果巷,恍惚还能听见戏楼里传来的袅袅余音,那是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更是江南文化的精神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