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爱听戏,这些本土戏曲你听过吗?

常州人爱听戏,这些本土戏曲你听过吗?

江南水乡的常州城里,茶馆门口的竹帘子总被咿咿呀呀的唱腔掀起,石板路上常能遇见哼着戏文的老常州。这座拥有3200年建邑史的古城,骨子里浸润着吴韵雅音。从运河边的古戏台到社区文化中心,常州人血液里流淌的戏曲基因从未褪色。

一、流淌千年的戏曲血脉

常州戏曲的根须深扎在春秋战国时期。季札观乐的典故里,那位在延陵邑(今常州)封地的公子季札,正是中国最早的戏曲评论家。延陵季子庙的青铜编钟至今回响着古乐遗韵,毗陵驿的码头则见证着昆曲沿运河传播的盛况。

明清时期,常州诞生了江南曲圣徐渭、昆曲活化石张继青等大家。清道光年间,焦溪古镇的临水戏台夜夜笙歌,昆曲、滩簧、道情轮番登场,船民们泊船听戏的场景,被文人墨客写进了《武阳水调》。

二、锡剧:常州人自己的声音

在青果巷的老茶馆里,总能看到银发票友打着节拍哼唱:春季里相思艳阳天...这正是常州锡剧的经典曲目《双推磨》。诞生于清咸丰年间的锡剧,最初是常州滩簧艺人在田埂上即兴创作的山歌小调,用常州官话演唱时自带三分吴侬软语的婉转。

常州锡剧传习所内,75岁的非遗传承人王兰英正在指导小学员走台步。她珍藏的檀板已有百年历史,轻轻一击,仿佛能听见民国时期梅兰珍班在城乡巡演时的满堂喝彩。如今常州大学开设锡剧选修课,年轻学子们跟着老艺人学唱《珍珠塔》,让传统戏文焕发新声。

三、活态传承的戏曲生态

红梅公园的晨雾里,常州道情传承人周明德带着弟子练习三巧板。这种源自道教音乐的曲艺形式,在常州演化出独特的常州道情调,手持渔鼓简板的艺人走街串巷,把《白蛇传》《孟姜女》唱进市井巷陌。

天宁寺前的非遗集市上,一群00后大学生正在表演改编版《杨乃武与小白菜》。他们保留传统唱腔的同时,加入电子乐伴奏,让百年老戏有了赛博朋克的味道。常州图书馆的戏曲文献馆里,明代《永乐大典》戏文抄本与AR戏曲体验设备并排陈列,传统与现代在此奇妙交融。

夜幕降临时,西瀛里城墙下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笼。台上水袖翻飞,台下观众随韵击掌,运河水的波光里荡漾着千年不绝的戏韵。这座把戏曲刻进DNA的城市,正用最鲜活的方式守护着传统文化的薪火,让每一个想触摸戏曲灵魂的人,都能在街角巷尾找到属于自己的戏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