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寻戏记: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江南腔调

常州寻戏记: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江南腔调

在青果巷斑驳的粉墙边,在红梅阁飞翘的檐角下,总有三五戏迷围坐,跟着板眼轻叩桌面。常州戏曲的韵味,就藏在这些市井巷陌里。若想寻得最地道的江南腔调,不妨跟着这份私藏戏单走一遭。

一、专业剧场的经典重现

常州大剧院每月第二个周末的戏曲专场,总能让戏迷们过足戏瘾。特别推荐常州锡剧团带来的《珍珠塔》和《双珠凤》,演员水袖翻飞间,连剧场座椅都浸着锡剧特有的滩簧韵味。今年重阳节上演的新编历史剧《东坡宴》,更将常州方言与苏南小调完美融合,散场后观众哼着常州官白离场的场景,成了剧场独特的风景。

二、巷子深处的活态传承

天宁寺对面的常州地方戏曲传习所,每周三下午向市民开放观摩。推开老式木门,常能遇见锡剧省级传承人王兰英老师指导学员练声。这里保留着最传统的坐唱形式,八仙桌上摆着紫砂壶,老艺人们手持三弦,一句春二三月草青青起调,瞬间把人带回百年前的江南茶馆。

三、市井茶肆的烟火戏韵

青果巷的曲水茶社藏着惊喜。每晚七点,茶博士收起盖碗,八仙桌拼成临时戏台。常州评弹艺人怀抱琵琶,一段《玉蜻蜓》说得满堂喝彩。建议点一壶溧阳白茶,配着芝麻糖,在吴侬软语中感受江南曲艺活化石的魅力。临河的老戏迷张大爷说:这里的《三笑》比电视上的更有味道。

四、园林里的露天戏台

红梅公园知春园的水上戏台,每逢节气便有戏曲雅集。清明时节的《白蛇传》在水面漾开,演员莲步轻移,倒影与锦鲤共舞;中秋夜的《貂蝉拜月》,月色与戏装上的苏绣交相辉映。建议带上自家藤椅提前占位,老常州人都知道要备把蒲扇——既扇风又打拍子。

在常州寻戏,讲究的是三分刻意七分随缘。或许某个清晨路过文亨桥,会遇见票友自发组织的桥头戏会;可能走进某间社区活动室,正赶上少儿戏曲班的娃娃们练习《双推磨》。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早已融入街巷肌理。当暮色中传来悠扬的胡琴声,不妨循声而去,或许转角就能遇见最动人的江南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