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戏曲寻宝地图: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江南戏韵

常州戏曲寻宝地图: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江南戏韵

在常州这座江南古城里,戏曲文化如同运河水流淌了千年。想要淘到正宗的戏曲物件,可别急着打开网购APP。跟着本地票友的私藏路线,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戏曲宝藏远比想象中丰富。

一、南大街文化市集:老城厢的戏曲百宝箱

每天清晨五点,南大街东侧的文化市集就支起了红灯笼。穿过挂着蓝印花布的门廊,23号摊位的王师傅正在整理刚到的戏服。这位做了三十年苏绣的老师傅,摊位上码着整整齐齐的水钻头面,缎面上绣的牡丹在晨光里泛着柔光。往里走几步,梨园春老店的玻璃柜里,锡剧《双推磨》的黑胶唱片还贴着九十年代的价格标签。

市集西角的露天茶座常有票友聚会,上周六就碰见几位老阿姨边听《珍珠塔》边修补绢扇。常客都知道每月初八是戏曲杂货大集,能淘到文革时期的戏本手抄本,运气好的话还能遇见流散民间的雕花戏箱。

二、青果巷非遗工坊:新生代的戏曲创意

青果巷的黛瓦白墙间藏着不少惊喜。转过巷口的竹编灯笼店,二楼戏韵坊的橱窗里,90后设计师小陆正在调整新款的戏曲元素胸针。她把《刘海戏金蟾》的经典造型简化成几何图案,搭配流苏做成书签,让年轻游客爱不释手。隔壁的沉浸式体验馆更妙,能跟着全息投影学兰花指,临走还能打印专属的戏曲卡通形象。

巷尾的社区剧场每月第三个周末有惠民演出,散场后演员们会在天井摆摊。上个月锡剧名角周东亮就在这里签售过文创折扇,老戏迷们排着队等他在扇面上题戏词。

三、乡镇戏具作坊:藏在民间的工匠传奇

坐着232路公交晃悠到焦溪古镇,青石板路尽头的姚家戏具作坊已经传了四代。推开吱呀的木门,75岁的姚老伯正在给新做的髯口梳理马尾。他的工作台上摆着三十多种工具,从给盔头贴金箔的竹镊子到固定绒球的鹿角胶,每道工序都写着时光的沉淀。隔壁作坊飘来淡淡的桐油香,那是顾阿姨在给云牌刷防水层。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崔桥庙会才是重头戏。戏台边的临时市集绵延半里,能见到皖南来的皮影戏箱、宜兴的紫砂戏文壶,还有老师傅现做现卖的糖画脸谱。去年有个北京藏家在这里淘到了民国时期的点翠头面,说是比拍卖行的品相还好。

在常州寻戏曲物件,讲究的是逛的意境。某个阴雨绵绵的午后,在古巷转角遇见泛黄的戏折子;菜市场旁的旧书店里,突然翻出夹在杂志里的戏票存根。这些不期而遇的惊喜,才是江南戏韵最动人的注脚。下次来常州,记得留个下午给这些藏着故事的老地方,说不定就能邂逅属于你的戏曲奇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