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常州:听戏指南里的烟火与风雅
寻味常州:听戏指南里的烟火与风雅
在常州这座江南古城,戏曲的韵律从未真正消散。它藏在老城厢的飞檐翘角间,隐于市井巷陌的吴侬软语里。当暮色爬上青果巷的砖墙,循着悠扬的胡琴声穿过街巷,你会发现这座工业城市的另一面——那些依然鲜活着的戏曲舞台,正上演着千年江南的风雅。
一、古戏台里的活态传承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明清古戏台,是常州戏迷心中的圣地。这座始建于嘉靖年间的戏台,至今仍保持着每月初八的戏曲雅集传统。当老票友们踩着青石板拾级而上,檀板轻敲间,百年时光仿佛凝固在雕花藻井之间。在这里听戏讲究三绝:一绝老茶客自备的紫砂壶,二绝巷口王记的蟹黄汤包,三绝老琴师即兴的过门变奏。建议提前半小时到场,在戏台对面的茶寮要一壶阳羡雪芽,看夕阳在万字纹窗棂上流转,未开锣已醉三分。
二、市井茶肆里的戏曲日常
天宁寺旁的德泰恒茶楼,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开锣。这里的观众多是头戴前进帽的老茶客,他们用布满茶垢的紫砂杯叩着节拍,时不时跟着哼两句锡剧《珍珠塔》。老板老周有个绝活:能根据茶客杯中茶叶的舒展程度,精准判断该上哪折戏。若见杯中碧螺春沉浮舒展,必是《双推磨》的热闹开场;若遇老茶客杯中普洱渐浓,则换成《庵堂认母》的悲情唱段。点戏规矩暗合茶道,这般妙趣非亲临不能体会。
三、现代剧场里的跨界演绎
常州大剧院每月最后一个周五的非遗焕新专场,总能碰撞出惊艳火花。去年中秋,95后评弹演员抱着电吉他演绎《茉莉花》,传统曲牌混搭布鲁斯节奏,让台下年轻观众直呼上头。剧场特意保留二楼包厢的八仙桌,观众可以边品新派茶点边看戏,茉莉慕斯配《牡丹亭》,抹茶麻薯伴《长生殿》,传统戏曲在味觉与听觉的双重革新中重获新生。建议关注剧院公众号,常有意想不到的跨界彩蛋。
当最后一声堂鼓余韵散尽,不妨踱步到红梅阁下的运河边。对岸霓虹闪烁的写字楼倒映在运河水波中,与身后古戏台的轮廓重叠成奇妙的时空叠影。这座城市的戏曲记忆,就这样在古老与现代的对话中生生不息。下次来常州,记得留个夜晚给这些戏台,你会发现工业齿轮转动的节奏里,始终流淌着江南丝竹的温润底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