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戏曲:江南烟雨里的婉转腔调
常州戏曲:江南烟雨里的婉转腔调
常州这座浸润着江南水韵的古城,不仅以篦箕巷的油纸伞闻名,更在运河桨声里孕育出独特的戏曲文化。当吴侬软语遇上戏台锣鼓,便催生出令人沉醉的江南雅韵。
一、运河畔的戏曲摇篮
大运河的桨声帆影里,常州自古便是南北戏曲的交汇之地。明清时期,昆曲班社沿运河南下,在常州府城的茶楼酒肆里搭台唱戏。白墙黛瓦的临河戏台上,昆曲雅音与常州方言悄然融合,孕育出独特的戏曲基因。清嘉庆年间,地方志记载着三吴戏船泊西瀛,夜夜笙歌到天明的盛况,足见戏曲在常州的繁荣。
常州方言的韵律为戏曲注入了灵魂。吴语特有的九声六调,让唱腔更添婉转。老艺人常说:常州话里自带着三分戏韵,这种独特的语言特质,使常州戏曲形成了糯而不软,清而不脆的声腔特色。
二、锡剧里的常州基因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常州滩簧,是江南滩簧的重要分支。艺人们手持三弦,在茶馆书场的方寸之地,将市井故事化作悠扬曲调。光绪年间,周甫艺创立的常州古曲戏班,首次将坐唱改为舞台表演,开创了常州文戏新流派。这个扎根民间的剧种,在代代艺人的打磨中,逐渐发展成今日的锡剧。
《双推磨》中农家女的巧手慧心,《珍珠塔》里方卿跌宕起伏的人生,这些经典剧目至今仍在常州城乡传唱。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兰英独创的常州调,将江南女子的温婉与坚韧融入唱腔,那句推呀拉呀转又转的经典唱段,已成为锡剧艺术的标志性旋律。
三、古韵新声的当代传承
新世纪以来,常州戏曲工作者在守护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常州锡剧院创排的《夕照青果巷》,将百年老街的故事搬上戏曲舞台,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运河古渡的旧时风貌。青年演员们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戏曲片段,锡剧挑战赛话题播放量突破千万次。
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古戏台上,每月举行的戏曲雅集吸引着八方来客。老票友们发现,台下多了许多年轻面孔,他们举着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传统戏曲带来的感动。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常州戏曲生生不息的明证。
夜幕降临时,篦箕巷的灯笼次第亮起,运河畔又传来熟悉的丝竹声。这座城市的戏曲记忆,如同不息的运河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流淌向前。当年轻演员的水袖划过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