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戏韵:吴侬软语里的千年回响

常州戏韵:吴侬软语里的千年回响

江南水乡的晨雾里,总飘荡着若有若无的丝竹声。常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是季子故里、齐梁旧地,更在吴语软糯的腔调中,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戏曲生态。当别处戏台锣鼓喧天时,这里的戏曲却像运河边垂柳拂水,带着江南特有的温婉与韧劲。

一、水磨腔里的前世今生

京杭运河的桨声里,锡剧的唱腔像揉进了太湖水的粼粼波光。这种发轫于清代的剧种,在常州找到了第二故乡。常州锡剧团改编的《双推磨》,把江南农家的生活场景搬上舞台,演员踩着碎步转圈推磨,吴语唱词里裹着麦香,让台下观众仿佛置身农家小院。老戏迷至今记得1983年常州大剧院连演三十场的盛况,座席间的唏嘘与掌声,交织成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三河口镇的青石巷深处,藏着常州滩簧最后的传人。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说唱艺术,用竹板打出雨打芭蕉的节奏,老艺人周炳生能将《白蛇传》连唱三天不歇。他粗糙的手指抚过祖传的檀板,说这是活着的方言字典,每段唱词都封存着消失的常州土话。

二、茶楼书场里的市井雅韵

青果巷的老茶馆里,每周四下午准时响起三弦声。常州评话艺人王鹤鸣端坐八仙桌后,醒木一拍,从季札观礼说到东坡舣舟,把千年文脉化作市井笑谈。听众捧着青瓷盖碗,听得入神时忘了续水,待回过神来,茶汤早已凉透。

红梅阁前的空地上,常州道情传承人徐美凤正手持渔鼓简板。这种道教音乐衍化的曲艺形式,在她口中化作劝善故事,韵白相间的唱词里,既有《珍珠塔》的世情冷暖,也有《杨家将》的忠肝义胆。围观的老人们跟着节拍点头,孩童们睁大眼睛,看简板翻飞如蝶。

三、古戏台上的新传奇

淹城遗址公园的春秋戏台,每年谷雨时节都会上演非遗戏曲周。95后锡剧演员陈晓雨创新改编《双珠凤》,在传统水袖功里融入现代舞元素。当她唱着月儿弯弯照九州从数控升降台上飘然而下时,年轻观众举着的手机屏幕连成星河。

常州凤凰谷大剧院里,数字技术让百年古戏焕发新生。全息投影重现《红楼梦》的太虚幻境,演员与虚拟角色同台对戏。剧场外的文创市集上,戏曲脸谱咖啡拉花、3D打印戏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玩,传统文化在跨界中找到了新支点。

夜幕降临时,西瀛里城墙下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笼。白发票友与汉服少年并肩而坐,台上水袖翻飞,台下手机闪光连成星海。这一刻,千年戏韵穿过时光隧道,在当代常州人的心头泛起涟漪。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城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