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梨园春色:探访江南戏码头里的戏曲剧团

常州的梨园春色:探访江南戏码头里的戏曲剧团

在运河畔的茶馆里,当三弦声悠悠响起,老茶客们总会默契地放下茶盏。这座被大运河浸润的城市,骨子里流淌着戏曲的韵律。常州不仅是三吴襟带之邦,更是江南戏曲版图上不可或缺的戏码头,让我们循着丝竹声,探访那些鲜活的戏曲传承者。

一、百年锡韵绕梁音

常州锡剧院的前身可追溯至光绪年间的春和班,这支流淌着百年血脉的剧团,至今仍保持着每年下乡演出200场的传统。在凤凰谷小剧场,老戏迷们总爱点上一出《珍珠塔》,看方卿如何以一曲金殿赋扬眉吐气。青年演员们创新编排的《烛光里的妈妈》,将锡剧唱腔与现代题材完美融合,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

民间票友组建的兰陵剧社别具特色,每逢周末便在红梅阁前的回廊里开嗓。62岁的社长周美华原是纺织女工,退休后带着二十余位票友自费置办行头。他们独创的锡剧版《雷雨》在社区巡演时,连楼道里都挤满了听戏的街坊。

二、市井笑声里的艺术传承

常州滑稽剧团总部门前的梧桐树上,常年挂着彩排用的滑稽面具。这个擅长用常州方言逗乐的剧团,独创的冷面滑稽表演风格堪称一绝。代表作《屋顶上的三轮车》里,演员用三张板凳演绎出老城厢的市井百态,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出人生况味。

在青果巷的露天戏台,常能遇见哈哈笑民营剧团的即兴演出。团长王德发原是国营剧团的丑角,下岗后带着徒弟们走街串巷。他们自编的《阿兴改行记》融合了常州小热昏和独角戏元素,流动舞台车开到哪里,哪里就围满笑出眼泪的观众。

三、百花齐放的戏曲生态

常州青年京剧团虽成立仅十余年,却已在长三角戏曲界崭露头角。95后武生李少坤的跟头过城墙绝活,每次亮相必获满堂彩。剧团与本地高校合作的戏曲进校园项目,让00后大学生也能唱上几段《定军山》。

民间戏曲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老年大学的越剧社能排全本《红楼梦》,台资企业的昆曲社在月星家居城定期雅集,就连外卖骑手组成的追风戏社,也会在等单间隙来段淮剧清唱。这些散落在市井的戏曲火种,正悄然织就着城市的文化经纬。

夜幕降临时,东坡公园的戏迷角又飘来婉转的唱腔。从专业院团到民间社团,从耄耋老者到垂髫小儿,千年古城用不同的方式续写着戏曲传奇。这些跃动的音符如同运河水,在城市的血脉中静静流淌,见证着传统艺术的生生不息。或许这正是常州戏曲最动人的模样——既守着老戏台的根,又长出新枝芽的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