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龙城巷陌细听百年戏韵——常州地方戏曲寻踪
漫步龙城巷陌细听百年戏韵——常州地方戏曲寻踪
在常州青果巷斑驳的石板路上,时常飘来悠扬的唱腔。这座有着3200年建邑史的江南古城,不仅孕育了季札、唐荆川等文化名人,更在街头巷尾的戏台间,悄然传承着独特的戏曲文脉。
一、锡剧:江南水乡的婉转调
清光绪年间,常州东门外茶馆里,卖唱艺人将滩簧小调与常州方言糅合,创造出别具韵味的常锡文戏。这种扎根民间的艺术,在常州西瀛里茶馆迎来第一次蜕变。1921年,常州滩簧正式定名锡剧,周甫艺等名角将《珍珠塔》唱红江南。如今走在运河边的篦箕巷,仍能听见老票友哼唱金殿赋诗的经典唱段,水磨腔调与橹声欸乃相和成韵。
二、常州道情:说书人的醒世箴言
明清时期,天宁寺前的广场上,手持渔鼓筒板的艺人,用常州方言演绎着《白蛇传》《包公案》。这种融合评话与唱曲的道情艺术,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老常州人记得,每到黄昏,双桂坊茶馆的说书先生轻敲渔鼓,一句自从盘古开天地,便将听众带入虚实交错的江湖世界。2011年,这项古老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青年传承人周泽波创新改编的《常州三杰》让红色故事焕发新声。
三、金坛傩戏:千年巫傩的活化石
金坛社头村的古戏台上,每逢正月十五便会上演神秘傩舞。演员们戴着樟木雕刻的三界巡案面具,手持法器演绎《跳五猖》《孟姜女》。这种源自楚越巫风的仪式戏剧,完整保留了开坛请神送神的完整仪轨。93岁的传承人周志明仍能完整唱诵108句祭词,苍劲的唱腔中依稀可辨上古楚语的遗韵。
在常州博物馆的戏曲展厅里,陈列着清代锡剧手抄本,泛黄的宣纸上工整记录着《双推磨》的唱词。这些浸润岁月痕迹的文物,见证着龙城戏曲的生生不息。当夜幕降临,青果巷历史街区的古戏台灯火通明,年轻演员们用创新改编的《红楼梦》选段,为传统戏曲注入时代活力。在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里,戏韵从未散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