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吴音传千年:常州锡剧里的江南风韵

一曲吴音传千年:常州锡剧里的江南风韵

在常州老城区的青果巷,每逢周末总会飘来清丽婉转的唱腔。循声而去,常能看到满头银发的老人抱着月琴,几个年轻姑娘踩着碎步,在斑驳的马头墙下唱念做打。这便是常州人最熟悉的锡剧场景,六百年前发轫于江南的戏曲明珠,至今仍在龙城大地上绽放着独特光彩。

一、水磨腔里见真章

锡剧的起源要追溯到明代的常州府。当时无锡、常州一带的田头山歌与道情说唱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滩簧艺术。清光绪年间,常州东门外的天宁寺前,民间艺人周甫艺将滩簧搬上草台,用当地方言演绎《珍珠塔》《双珠凤》等剧目,引得运河两岸万人空巷。老常州人至今还记得,那时戏班沿着运河巡演,船未靠岸就能听见咿咿呀呀的唱腔,船家索性把船票称作听戏钱。

常州锡剧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唱腔如江南丝绸般柔滑,讲究字清、腔纯、板正,《玉蜻蜓》中庵堂认母一折,旦角用真假声转换的小腔泣诉,能把观众唱得潸然泪下。身段表演讲究三节六合,武生一个鹞子翻身,长衫下摆纹丝不动,尽显江南文戏的含蓄之美。

二、戏台春秋写传奇

民国初年,常州西瀛里出了位传奇女伶王兰英。她将京剧程派唱法融入锡剧,在《孟丽君》中反串小生,独创的兰英腔风靡沪宁线。当时上海百代公司特意来常录制唱片,灌制的《拔兰花》唱片卖到南洋,华侨听着乡音泪湿衣襟。1957年,梅兰芳在常州红星剧院看了锡剧《双推磨》,赞其江南戏韵,当属第一。

常州锡剧的经典剧目像一本打开的江南民俗画卷。《珍珠塔》里方卿跌宕的科考路,道尽世态炎凉;《玉蜻蜓》中金贵升与智贞的佛门情缘,写透人生无常。这些故事在戏台上演了百余年,老观众仍能随着鼓点轻打节拍,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起锡剧挑战,用手机记录戏腔新唱。

三、古韵新声谱华章

走进常州锡剧院的排练厅,会看见令人振奋的场景:00后学员跟着老艺人学走圆场,AR技术将传统水袖与数字投影结合。国家级传承人孙薇在老年大学开课,戏迷们组建的青果剧社每月在社区巡演。更让人惊喜的是,常州大学开设锡剧选修课,工科生改编的《元宇宙里的方卿》在B站播放量破百万。

每年清明前后,常州锡剧节如期而至。来自无锡、苏州的剧团齐聚青果巷,古戏台上演着穿越时空的对唱:90岁的老艺术家与小学生同台,传统唱段与摇滚乐交织。台下观众既有拄拐杖的老戏迷,也有举着自拍杆的网红主播。运河畔的吴侬软语,正以新的方式讲述江南故事。

夜幕降临,东坡公园里的戏迷票友会准时开场。二胡声起,有人唱起《双珠凤》选段,围观群众轻声应和。六百年的锡剧血脉,就这样流淌在常州人的日常里。当年轻演员在抖音直播时俏皮地说老铁们双击666,屏幕那头,天南海北的常州游子红了眼眶——这熟悉的乡音,原来从未走远。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