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河畔的吴侬雅韵:探秘常州戏曲的前世今生

古运河畔的吴侬雅韵:探秘常州戏曲的前世今生

漫步常州青果巷,白墙黛瓦间隐约传来悠扬的唱腔,临水戏台上飘过水袖翻飞的倩影。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不仅孕育了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人文盛景,更在戏曲艺术的星河中绽放着独特光芒。让我们循着丝竹管弦之声,探寻常州戏曲的千年脉络。

一、水袖轻扬处百年锡韵长

古运河的桨声灯影里,锡剧的婉转唱腔已流淌了百余年。这个脱胎于常州滩簧的剧种,在清道光年间经袁仁仪等艺人的改良,将江南民歌与昆曲雅韵完美融合。当《珍珠塔》里跌雪选段唱响时,方卿踏雪寻姑的艰辛化作九转回肠的唱词,吴语特有的软糯腔调将人情冷暖演绎得入木三分。锡剧名家姚澄创造的姚派唱腔,更让锡剧从田间草台走向全国舞台。

在常州西瀛里城墙下,至今保留着全国唯一的专业锡剧团。每周六的惠民演出中,《双推磨》《玉蜻蜓》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老戏迷们闭目击节,年轻观众举着手机记录,传统戏曲在古与今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二、巷陌深处觅遗音

穿行在焦溪古镇的石板路上,忽闻三弦叮咚伴着清亮的唱诵,那是常州道情艺人在说唱《白蛇传》。这种始于宋代的曲艺形式,以渔鼓简板伴奏,说唱间尽显江南市井的生活智慧。老艺人张金富坚持用方言表演,把许仙借伞的传说化作妙趣横生的俚语故事。

立春时节的溧阳社渚镇,头戴花冠的春姑娘手持铜锣走村串户,唱春调里满载着丰收的期盼。这种源自明代报春习俗的民间小调,入选省级非遗后焕发新姿,年轻传承人将网络热词融入传统曲牌,让古老艺术有了时代脉搏。

三、青果巷里的传承密码

刘海粟美术馆的周末剧场里,一群10后小票友正在排演锡剧课本剧。他们跟非遗传承人学兰花指,在唱腔老师指导下练哩哩调,传统文化正以童声童趣的方式延续。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戏曲专业,每年向全国输送着新生代演员,这些年轻人把VR技术融入传统剧目,让《红楼夜审》在虚实相生的舞台上绽放异彩。

夜幕降临时,天宁寺前的百姓戏台灯火通明。老中青三代票友同唱《孟丽君》,台下乡亲们跟着哼唱,运河上的游船传来阵阵喝彩。这方水土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戏曲基因,让千年雅韵在烟火人间生生不息。

从运河船歌到现代剧场,常州戏曲在传承中不断蜕变。当我们在东坡公园听雨品茗时,在红梅阁前驻足观戏时,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记忆,正通过一个个婉转的音符、一段段动人的故事,续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艺术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