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韵:常州越剧团的戏台春秋

古城新韵:常州越剧团的戏台春秋

在青果巷的石板路上,老茶客们常说:常州人看戏,半城水袖半城诗。这座京杭运河畔的古城,不仅孕育了孟河医派、常州词派,更滋养着一支传承百年的越剧血脉。当吴侬软语遇上江南丝竹,常州的越剧戏台便有了别样的风韵。

一、运河畔的越韵传承

上世纪三十年代,越剧的种子随着运河的商船飘落常州。1947年,新新越剧团在双桂坊挂牌,这是常州历史上首个专业越剧团。老艺人王杏花带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本,将嵊州方言与常州官话巧妙融合,创出常派越韵。当时戏迷们发现,同样的《红楼梦》,在常州戏台上竟多了几分江南园林的婉约。

1955年成立的常州越剧团,在人民公园露天剧场连演三个月《追鱼》,场场爆满。老团长周云娟回忆,当年她们背着铺盖下乡演出,在田间地头搭台,油灯下给农民唱《祥林嫂》。这种戏以载道的精神,让越剧在常州扎下了深根。

二、戏台上的创新密码

常州越剧人深谙守正出新之道。1983年,《画中人》大胆采用旋转舞台,让水墨山水在纱幕上流动,开创了越剧舞美革命。2006年创排的《青果巷》,首次将常州梳篦、留青竹刻搬上舞台,道具师傅用三个月时间在竹片上雕出《牡丹亭》词句。

新生代演员张露艳的水袖功堪称一绝,她将太极拳的云手融入越剧身段,七米长的水袖能写出龙城二字。乐队改革更是别出心裁,在传统越胡中加入电子合成器,为《梁祝》谱写出星河璀璨的化蝶新章。

三、活态传承的当代实践

在环球恐龙城的现代剧场里,90后观众举着荧光棒为《新白蛇传》打call。这部融合全息投影的跨界作品,让白娘子与许仙在雷峰塔光影中穿梭千年。常州艺校的戏曲进校园工程,培养出数百名小票友,他们用常州话唱越剧版《孤勇者》,在抖音上获赞百万。

三堡街的运河夜戏已成城市新景。每当华灯初上,画舫戏台顺流而下,观众沿岸追戏,手机扫码即可点唱。这种移动剧场让百年越剧焕发新生,去年中秋夜,一曲《水调歌头》引得两岸千人同唱,古运河成了天然共鸣箱。

从双桂坊的青砖戏楼到恐龙城的LED舞台,常州越剧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当白发票友与汉服少女同唱《盘夫索夫》,当水袖拂过无人机的航拍镜头,这座城市的戏曲血脉仍在生生不息地流淌。正如老艺人们常说的:戏是活的,就像运河水,总要流向新的地方。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