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戏台江湖:锡剧悠扬处道情正酣时
常州的戏台江湖:锡剧悠扬处道情正酣时
常州老茶楼里,八仙桌旁的老茶客端着青瓷盖碗,眯眼听着台上的吴侬软语。突然一声清亮的高腔划破茶香,惊得檐下白鸽扑棱棱飞起,台下的老先生却拍案叫好:正宗常州滩簧!这座江南古城里,正上演着鲜为人知的戏曲江湖。
一、百年锡韵绕青果
青果巷的石板路上,当年周信芳的脚步声还未散尽。光绪年间的常州城,滩簧艺人在运河码头搭起竹棚,唱着东乡调谋生。1919年,艺人王嘉大把滩簧戏班带进上海,在霓虹灯下将常州文戏打磨成今日的锡剧。《双推磨》里苏小娥的纺车声,《珍珠塔》中跌宕起伏的唱腔,都带着运河水的粼粼波光。
老戏迷们最记得1954年那个春夜。红星锡剧团在人民公园露天舞台连演三场,观众把假山石都站满了。扮演孟丽君的沈佩华水袖一甩,月光下宛如白练破空,那句看今日江山如画的拖腔,至今仍在西瀛里老宅的雕花窗棂间回响。
二、道情惊堂木下的市井传奇
天宁寺的银杏叶黄了又绿,双桂坊书场的竹椅却始终温热。身着灰布长衫的老艺人醒木一拍,沙哑的嗓音里蹦出《白蛇传》的惊雷。常州道情这株曲艺奇葩,用三块竹板敲击出市井百态。非遗传承人周泽翔的折扇开合间,许仙与白娘子的悲欢离合就落在八仙桌的茶汤里。
去年重阳节,周先生在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表演《武松打虎》。当说到那大虫眼似铜铃时,手中折扇啪地展开,惊得前排孩童缩进母亲怀里。这种源自明代宝卷的说唱艺术,在短视频时代竟收获百万点击,年轻人在弹幕里刷着再来一段。
三、古戏楼里的青春面孔
运河五号的创意园区,旧仓库改造的小剧场正上演实验锡剧《青玉案》。90后演员将电子乐融入传统唱腔,全息投影的竹林间,杜丽娘的水袖与激光共舞。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戏曲班,每年招收的00后学员都在增加,他们既学四功五法,也研究抖音直播技巧。
在溧阳南山竹海,戴埠镇的农民戏班把《拔兰花》唱进了民宿庭院。游客们喝着白茶,看月光为传统戏服镀上银边。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戏班,像运河支流般滋养着城市的文化根系。当常州地铁一号线驶过文化宫站,站厅墙上的锡剧脸谱彩绘,正与飞驰的列车进行着时空对话。
夜幕降临,红梅阁的飞檐挑起一轮明月。公园空地上,票友们胡琴咿呀,唱起《玉蜻蜓》选段。路过的大学生驻足聆听,手机镜头里,古老唱腔与都市霓虹奇妙交融。常州的戏曲江湖,从未落幕。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