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韵绕龙城——探秘常州戏曲地图

**江南曲韵绕龙城——探秘常州戏曲地图**

在江南水乡常州,人们常说“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但这座2500年历史的古城,不仅有古巷深院、文人墨客,更藏着鲜为人知的戏曲密码。当夜幕降临,老城厢的茶馆里飘出悠扬的唱腔,藏着几代常州人的乡音记忆。

一、锡剧:江南水袖里的吴侬软语

常州人最割舍不下的,当属那带着稻田清香的锡剧。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滩簧”从无锡传来时,常州艺人王汉清在椿桂坊老宅里,用常州官话改良唱腔,创造出独特的“常州滩簧”。听老戏迷说,常州锡剧的特别之处在“三腔”——《珍珠塔》里方卿见姑时高亢的“簧调”,《双推磨》中农家女婉转的“大陆板”,还有《孟丽君》里才女对诗时俏皮的“玲玲调”。

在青果巷的锡剧博物馆,至今保存着1957年常州锡剧团进京演出的老戏单。当年梅兰芳看完《红楼夜审》后赞叹:“江南小戏竟有这般气象!”如今每周六晚,兰陵剧场的锡剧票友会依然座无虚席,年轻人跟着手机里的《玉蜻蜓》选段轻声哼唱。

二、常州道情:街巷深处的醒木声

如果说锡剧是阳春白雪,那么常州道情就是市井里的烟火诗篇。三牌楼的梧桐树下,老艺人张金寿仍在坚持这项非遗绝活。他手中的渔鼓筒用百年泡桐木制成,敲击时能发出清越的“咚咚”声。说《白蛇传》水漫金山时,三弦急如骤雨;唱《杨家将》金沙滩血战时,醒木拍案惊起满座茶客。

最妙的是道情里的“常州十八怪”:“茶馆开在城门外,道士娶妻不奇怪……”这些带着泥土气的俚语小调,把老常州的市井百态唱得活灵活现。文旅局最新推出的“道情微旅行”,让游客跟着艺人走街串巷,在篦箕巷的石板路上听原生态的民间叙事。

三、评弹新枝:老书场里的青春面孔

南大街的百年书场“雅园”正在发生奇妙变化。95后姑娘周晓雯抱着琵琶登场时,台下举着单反相机的年轻人屏住了呼吸。她改编的《红楼梦·黛玉葬花》,在传统评弹中融入吉他伴奏,让“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唱词有了现代诗的韵律。

常州评弹团首创的“地铁书场”更成网红打卡点。每逢周末,地铁1号线“文化宫站”变身微型剧场,上班族们驻足聆听十五分钟《武松打虎》,说书人用常州话演绎“三碗不过岗”,车厢里爆发的喝彩声惊得安检员探头张望。

---

在常州戏曲地图上,古老与现代的坐标正在重叠。天宁寺的晨钟里,既有锡剧团的晨功吊嗓声,也有短视频博主拍摄的国风戏腔;西瀛里城墙下的露天戏台,票友们用蓝牙音箱播放伴奏,却仍执着地穿着手工刺绣的戏服。这座城市用最江南的方式证明:当戏曲活在市井烟火中,传统自会找到青春的密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