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爱听戏!这份戏曲地图带你寻访龙城曲韵

常州人爱听戏!这份戏曲地图带你寻访龙城曲韵

常州人骨子里流淌着对戏曲的热爱。清晨公园里此起彼伏的吊嗓声,夜幕下剧院门前等候入场的戏迷长队,都在诉说着这座江南古城与戏曲的不解之缘。若想真正触摸常州的文化脉搏,不妨跟着这份独特的戏曲地图,探寻那些藏在街巷深处的动人曲调。

一、古运河畔的百年曲声

青果巷的石板路上,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的丝竹声。清光绪年间,常州第一家专业戏园天韵楼就开在篦箕巷口,每逢开锣,运河上的船家都会泊岸听戏。老辈人说,当年梅兰芳乘船经运河赴沪演出,还特意在常州停驻献艺,引得全城轰动。

大观路上的红星剧场见证着常州戏曲的黄金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每晚座无虚席,观众们带着自家板凳提前两小时排队。锡剧名角王兰英的《双推磨》曾连演三十场,散场后戏迷们哼着推呀拉呀转又转的唱段,踏着月光走遍西瀛里弄堂。

文亨桥头的露天戏台至今仍在续写传奇。每到端午中秋,常州锡剧团总会在此搭台唱戏。去年中秋夜,青年演员周东亮一段《珍珠塔》选段,让台下老戏迷直抹眼泪:这方卿见姑的唱腔,和我四十年前听的一模一样!

二、藏在街巷的戏曲密码

天宁寺的晨钟暮鼓里,藏着独特的佛教梵呗。每逢佛诞日,僧人们会进行常州梵呗展演,这种融合了昆腔元素的佛教音乐,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去年重阳节,92岁的智圆法师带着弟子们在宝塔下唱诵《目连救母》,空灵的唱腔惊飞了檐角的铜铃。

青果巷周有光故居对面的评弹书场,每周三下午准时开讲。75岁的评话艺人陈伯年手持三弦,用地道常州话演绎《武松打虎》。最妙的是他即兴穿插的噱头,把南大街的市井趣事编进唱词,常惹得满堂喝彩。

红梅公园东南角的曲苑茶社,是票友们的秘密基地。每个周末清晨,退休教师张慧芬都会带着她改良的电子二胡来此。去年他们自编的锡剧小品《地铁开到我家门》,用传统曲牌唱出新常州故事,还在市群艺馆拿了个金奖。

三、新老交融的戏曲图景

常州大剧院的水晶幕墙内,传统戏曲正焕发新姿。去年推出的浸入式锡剧《织梦江南》,观众跟着演员穿梭在虚拟的纺织车间里,激光投影打造的运河波光中,旦角的水袖舞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交融。开演三个月,吸引了上万年轻观众。

三堡街的运河五号创意园区里,90后设计师把戏曲元素玩出了新花样。斑驳的厂房墙壁上,涂鸦版珍珠塔故事正在上演;文创商店里的蓝牙音箱,外形是迷你版古戏台,触碰匾额就会播放经典唱段。最受欢迎的当属脸谱咖啡,拿铁上的可可粉会撒出不同的戏曲人物轮廓。

常州艺校的练功房里,00后学员们正在创造历史。15岁的李慕白刚获得小梅花奖,他改编的街舞版《红楼夜审》在抖音点击破百万。这个夏天,他们将带着融合AR技术的《杨门女将》赴法演出,让常州戏曲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

夜幕降临时分,文化广场的灯光渐次亮起。露天舞台上,白发老者与少年人同唱《孟丽君》选段,无人机在夜空中勾勒出戏曲脸谱。这一刻,古老曲调与现代光影交织,恰似延陵古城的文化血脉,在代代传承中生生不息。来常州听戏吧,这里每个音符都浸染着两千五百年的岁月沉香。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