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遗韵:探秘常州传统戏曲瑰宝
龙城遗韵:探秘常州传统戏曲瑰宝
漫步在常州青果巷的石板路上,若隐若现的丝竹声总在某个转角处轻轻飘来。这座拥有32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不仅以梳篦、乱针绣等传统工艺闻名,更孕育着独具韵味的戏曲艺术。从明清时期的勾栏瓦舍到今天的现代化剧院,常州戏曲始终保持着那份与运河水般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一、锡剧:吴侬软语里的江南风情
在常州方言区,锡剧被称为唱新闻的草台戏。这种发轫于清嘉庆年间的戏曲形式,最初只是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娱自乐的滩簧小调。老艺人至今记得,早年间戏班子用八张方桌拼成戏台,四盏汽油灯把台面照得透亮,台下观众端着饭碗都能看上整晚。
常州锡剧的声腔独具特色,铃铃调清亮如运河浪花,大陆调婉转似杨柳拂堤。上世纪五十年代,《双推磨》《珍珠塔》等经典剧目进京演出时,周总理曾赞叹这是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如今在常州锡剧院的排练厅里,青年演员仍在反复打磨《玉蜻蜓》的唱腔,古戏台上咿咿呀呀的调门穿越时空,讲述着江南人家的悲欢离合。
二、常州道情:说唱艺术的活化石
毗陵书场里,三弦声起,醒木拍案。身着长衫的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用地道常州方言说唱着《白蛇传》。这种源于唐代道观的曲艺形式,在常州已传承六百余年。不同于北方评书的金戈铁马,常州道情更擅长描绘市井百态,说书人眉眼间的细微表情,能把许仙借伞的羞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常州文化馆定期举办的道情专场依然座无虚席。非遗传承人周玉峰创新编排的《运河人家》,将漕运历史融入传统曲牌,年轻人听着祖辈的运河故事,仿佛看见当年码头工人扛着麻包在石阶上留下的汗渍。
三、滩簧遗韵:民间艺术的DNA密码
春江镇的露天戏台前,老人们摇着蒲扇如数家珍:常州滩簧有九腔十八调,悲腔催人泪下,急板令人屏息。这种脱胎于田歌山曲的民间小戏,保留着最原始的农耕文化印记。农闲时节,村民们用门板搭台,草绳挂幕,就能演上三天三夜。
在孟河古镇的非遗工坊里,传统戏服的制作仍在延续。绣娘们飞针走线,将金丝银线化作戏服上的龙凤纹样。这些承载着古老技艺的戏装,不仅出现在民俗博物馆,更频频亮相于现代舞台。当年轻的戏曲演员身着改良戏服唱起新编唱段,古韵新声在水榭戏台间交织出奇妙的共鸣。
夜幕降临,东坡公园的戏迷票友会准时开锣。白发翁媪与青年戏迷同台切磋,手机直播的荧光与老式戏单相映成趣。从运河畔的露天戏台到亚细亚影视城的现代剧场,常州的戏曲艺术如同奔流不息的古运河,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生。当最后一声锣鼓消散在夜色中,那些浸润着吴风楚韵的曲调,早已化作城市记忆里永不褪色的文化胎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