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常州听锡剧去!这座城的吴侬软语里藏着多少爱恨情仇?
走,到常州听锡剧去!这座城的吴侬软语里藏着多少爱恨情仇?
在常州青果巷的老茶馆里,总能听见丝竹声穿透雕花木窗。循声望去,台上的旦角水袖轻扬,一句春二三月草青青的唱词,能把整条巷子的人都勾了魂。这就是常州人刻在骨子里的乡音——锡剧。六百年前,当昆曲在江南士大夫的厅堂里婉转时,锡剧的雏形正在常州乡间的田埂上生根发芽。这个被称为太湖明珠的剧种,何以在常州唱出了最动人的腔调?
一、运河边的烟火气里诞生的戏
光绪年间的常州西门码头,船工卸货的号子与茶馆里的说唱此起彼伏。背着二胡的民间艺人穿梭在茶馆酒肆,把市井百态编成俚曲小调。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滩簧,就是锡剧最初的样貌。老常州人至今记得,双桂坊的茶楼里,说书先生一拍醒木,满堂茶客屏息凝神,听那《庵堂相会》里陈宰庭与金秀英的悲欢离合。
二十世纪初的常州城厢,出现了一个奇景:南大街绸缎庄的少东家王嘉大,抛下算盘跟着草台班子唱戏。他改良老调,把江南丝竹融进唱腔,带着戏班沿运河闯荡。在无锡的茶楼里,有听客惊呼:常州人唱的滩簧怎这般动听!自此,常锡文戏的名号不胫而走。
二、百年戏台上的人间百态
走进常州锡剧院,后台的戏箱里叠着三十多套手工刺绣的戏服。最旧的那件月白褶子,是锡剧皇后梅兰珍穿过的。1954年,她在《珍珠塔》里扮演陈翠娥,一句赠塔的唱段,让台下观众泪湿青衫。这出源自常州故事的经典剧目,道尽世态炎凉中的真情。
老戏迷总爱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盛况:人民公园的露天剧场,两千多个石凳座无虚席。王彬彬的彬彬腔清亮如云雀,一曲《拔兰花》唱罢,戏迷们追着黄包车跑过三条街。戏台边的馄饨摊主都能哼上几句金殿封相,锡剧早已融进常州人的市井烟火。
三、古巷深处的新腔调
夜幕下的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古戏台亮起暖黄的灯。00后演员周晨梳着现代发型,却唱着传统的大陆调。新编锡剧《烛光在前》里,她用电子配乐混搭二胡,年轻观众跟着节奏轻轻打拍。隔壁的锡剧博物馆里,AR技术让游客与虚拟名角同台对唱。
在常州大学城,留学生们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唱《双推磨》。金发碧眼的姑娘甩起水袖,虽不标准却别有韵味。青果巷的周末市集上,文创摊位摆着锡剧脸谱咖啡,戏腔BGM里,网红主播正用常州话教唱经典选段。这门古老艺术,正在新常州人的生活中焕发新生。
当最后一声胡琴在红梅阁消散,戏迷们三三两两踱出剧场。运河边的晚风里,不知谁哼起了《孟丽君》的唱词。六百年的锡剧,就像常州城里纵横的水道,既守着传统的韵味,又流向创新的远方。下次你来常州,记得去古戏台坐坐,戏里的悲欢离合,戏外的市井人生,都在这一口吴侬软语里酿成了醉人的江南。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