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飘香饺子情这些角儿把家常揉进戏文里

梨园飘香饺子情这些角儿把家常揉进戏文里

一锅沸水咕嘟作响,案板上白面纷飞,这寻常百姓家的包饺子场景,竟被戏曲艺术家们搬上了戏台。在咿呀婉转的戏腔里,和面调馅的家常事也能唱出百转千回的韵味。

一、粉墨登场的面案师傅

在评剧《杨三姐告状》的经典段落里,白玉霜饰演的杨母在包饺子劝女一折中,手持擀面杖边擀皮边唱。那双描着丹凤眼的手,把三鲜馅儿包进面皮时翻出的兰花指,愣是把柴米油盐包成了戏台上的绝活。台下的老戏迷常说:看白老板包饺子,比真厨娘还利索三分。

京剧名丑朱世慧在《徐九经升官记》里,把包饺子的动作化作插科打诨的绝活。他饰演的师爷假装帮厨,实则偷吃馅料,三翻四抖间,面团在他指尖忽大忽小,活脱脱把面案变成了滑稽戏台。这份绝技,是他跟着庆丰包子铺老师傅实打实学来的手上功夫。

二、饺子戏里的烟火人间

豫剧《朝阳沟》里银环学包饺子的唱段,道尽了城乡生活的碰撞。城里姑娘十指不沾阳春水,包出的饺子东倒西歪,婆婆一句面要和得三光净,手要转得莲花开,把农家的生活智慧唱得余韵悠长。这段戏在河南乡间演出时,常有老太太跟着哼唱,手里的擀面杖不知不觉就合上了拍子。

东北二人转里的《小拜年》,旦角儿手里的彩绢化作饺子皮,丑角儿的扇子变成擀面杖。二人你追我赶间,包饺子的动作化作打情骂俏,面渣子飞溅竟成了漫天飞雪。这种源自田间地头的幽默,让寒冬腊月的东北火炕更添暖意。

三、戏台上的面香传承

京剧大师梅葆玖晚年排演《贵妃醉酒》时,特意在杨玉环备宴的桥段里加入包饺子细节。水袖轻拂间,捏褶收边的动作暗合着西皮流水的板眼。他说:御膳房包的是龙凤饺,咱们戏台上包的是千年文化。

河北梆子非遗传承人彭蕙蘅,在乡村戏台演完《宝莲灯》后,总会带着妆和乡亲们围坐包饺子。面团在她指间翻飞时,沉香救母的唱段还在梁上绕。这份戏里戏外的人间烟火,让古老剧种在饺子香里接了地气。

当戏台上的角儿们把面团抻开,包进去的不只是馅料,更是一代代艺人观察生活的慧眼。这些在油彩下揉面的手,既托着传承千年的戏文,也捧着热气腾腾的人间滋味。下次听戏时若闻到面香,且看那角儿的手势,说不定正捏着个戏味十足的元宝饺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