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戏中人台下各有名——戏曲演员的称呼密码
台上戏中人台下各有名——戏曲演员的称呼密码
戏台上水袖翻飞,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可您知道吗?这些扮相惊艳的戏曲演员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竟有十几种称呼。这些称谓里藏着梨园行的前世今生,更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对戏曲艺术的复杂态度。
一、御笔亲封的梨园子弟
唐明皇在长安禁苑种了片梨树,每逢新戏排成,便命乐工在梨花盛开的园子里彩排。这段载入《新唐书》的典故,让梨园子弟成为戏曲演员最早的雅称。明清时期,北京城里的戏班常以梨园自居,前门外的梨园会馆至今仍存碑刻为证。
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德和园戏楼看戏时,总用黄绸缎包裹的戏折子点戏。宫里人私下议论:老佛爷养的这些梨园供奉,可比前朝体面多了。这话不假,程长庚等名角出入宫禁时,连王爷们都要拱手让道。
二、市井巷陌的戏子江湖
胡同口的茶馆里,老北京人呷着高末儿闲聊:昨儿个广和楼那戏子,把杨四郎演绝了。这声戏子里透着亲昵,却也藏着轻视。旧时戏班走南闯北,在关帝庙前支起帷帐就开锣,百姓看得热闹,心里却把艺人归入下九流。
苏州评弹名家马如飞有本《南词必览》,记载着光绪年间江浙艺人的辛酸:逢年节要给地保送戏票,衙门老爷做寿要白唱三天。直到民国初年,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挂头牌,报纸上才开始出现艺员这样体面的称呼。
三、名角儿与师傅的尊荣
京城戏迷说起余叔岩,总要竖起大拇指:这可是谭派正宗传人,真角儿!在京剧行当里,角儿是顶尖演员的专称。民国年间的戏单上,梅兰芳的名字要用金粉书写,还要比旁人高出一格,这叫挑班儿。
江南水乡的戏班另有一番讲究。绍兴大班的鼓板师傅收徒,必在祖师爷唐明皇像前焚香:从今往后,你们要记得'救场如救火'的规矩。在后台,哪怕红透半边天的花旦,见到梳头师傅也得尊称一声叔。
当戏台上的锣鼓暂歇,这些流传千年的称呼仍在诉说着戏曲人的故事。从被人轻贱的戏子到受人尊敬的艺术家,称呼的变迁恰似一面铜镜,映照出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浮沉。下次看戏时,不妨留意节目单上的演员称谓,那里藏着比戏文更耐人寻味的历史密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