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角儿?揭秘戏曲人的那些江湖称号
戏子?角儿?揭秘戏曲人的那些江湖称号
锵锵锵!鼓点一响,戏台两侧的锦缎幕布徐徐拉开。记得小时候跟着奶奶看大戏,台上那些抹着油彩、踩着厚底靴的演员总让我入迷。有次我扯着奶奶的衣角问:这些唱戏的叫什么呀?奶奶眯起眼,神秘兮兮地说:他们啊,有个江湖里的大名头...
一、戏班子的前世今生
戏台上翻飞的翎子,藏着千年传承的密码。唐代梨园弟子在玄宗面前献艺时,绝不会想到千年后的后辈会被称作戏子。这个带着市井气息的称呼,实则源自元代勾栏瓦舍的俚语,如同说书人被唤作说书匠。但当你走进江南水乡的戏楼,老票友会竖起大拇指:这是我们的老倌!——老倌二字里,分明带着对伶人的敬重。
北方的戏班子爱说祖师爷赏饭吃,南方的戏园子里常闻老倌担纲。梅兰芳年轻时在京城登台,观众席里此起彼伏的梅老板喝彩声,比任何头衔都金贵。上海滩的周信芳,戏迷们偏要叫他麒麟童,这诨名里藏着多少痴迷与爱戴。
二、行当里的金科玉律
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都是本活的《辞海》。青衣甩起水袖,那是程砚秋的程派绝活;武生扎着大靠翻跟头,必得想起盖叫天的活武松。天津卫的老戏迷最懂门道,他们管旦角叫小嗓儿,称花脸作大花面,每个称呼都是百年戏台磨出来的切口。
长安大戏院的后台,贴着泛黄的戏单:谭鑫培的谭派须生,尚小云的尚派青衣,这些名号不是自封的,是万千观众用掌声盖的章。在江南水乡的草台班子里,当家花旦、头牌老生的称呼,比官府的文书更金贵三分。
三、氍毹上的新传承
北京电影学院新设的戏曲系,年轻学子们既学手眼身法步,也要考国家二级演员。长安街上的现代剧场里,戏曲表演艺术家的铭牌与霓虹灯交相辉映。但在太行山深处的庙会上,百姓们仍用最朴素的称呼:张师傅的梆子戏要开场了!
短视频平台上的00后戏曲网红,粉丝们爱称他们小梅花。苏州评弹团的青年演员在直播间里被喊作老师,而田间地头的草台班主,老乡们还是亲切地唤一声戏头儿。这些新旧交织的称呼,恰似老戏台梁柱上缠绕的新藤。
当大幕再次拉开,油彩下的面孔或许不再年轻,但角儿这个称呼始终在戏台流转。下次您再看戏时,不妨细品那一声声好角儿里的千钧分量——那不仅是给台上人的喝彩,更是对五千年文脉的深深作揖。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