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师大校园里的梨园:戏曲社团不完全指南
走进北师大校园里的梨园:戏曲社团不完全指南
在京师广场的银杏叶纷飞时,总能听见教九楼传来悠扬的胡琴声。这所百年学府的校园里,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宝藏,戏曲社团就是其中最活跃的存在。如果你以为这里只有戴着厚底靴的老生和甩着水袖的青衣,那可能错过了许多惊喜。
一、不止于票房的传承者
北师大戏曲社的排练室里,墙上挂着褪了色的戏服和泛黄的曲谱,角落的茶台上永远摆着泡好的茉莉花茶。每周四晚七点,这里准时响起咿咿呀呀的吊嗓声。从《锁麟囊》到《牡丹亭》,从京剧到昆曲,不同剧种的爱好者都能找到知音。
社团指导老师张先生是位资深票友,他总说:咱们不是要培养专业演员,而是要让年轻人懂得怎么欣赏这门艺术。去年中秋,他们用皮影戏演绎《嫦娥奔月》,传统影人背后藏着现代投影技术,让百年礼堂的穹顶化作流动的星河。
二、破次元的戏曲实验
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地下室,戏曲社的年轻人们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创作。京剧《三岔口》的经典武打片段被解构成现代舞,程派唱腔混搭电子音乐,这种看似叛逆的尝试,反而让更多00后驻足围观。
最出圈的要数戏曲快闪活动。春日里,社员们突然在图书馆前唱起《游园惊梦》,水袖拂过盛放的海棠,让路过的留学生举着手机拍个不停。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呈现方式,让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属于每个人的舞台
中文系的小林是现任京剧队队长,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笑着说:我大一时连西皮二黄都分不清,现在能唱全本《空城计》。社团招新从不设门槛,零基础的同学可以从勾脸体验课开始,亲手描绘属于自己的戏曲面具。
每年毕业季的折子戏专场总是座无虚席。当聚光灯亮起,那些平日里捧着论文的学霸们化身杜丽娘、杨玉环,眼波流转间竟真有几分专业风范。后台的化妆镜前贴满便签,记录着不同年代的社员们留下的寄语,最新一张写着:愿此间烟火,永驻梨园。
这座校园里的戏曲故事仍在继续。当暮色降临时,不妨循着京胡声去教九楼看看,或许能遇见正在排演新剧目的社员。他们用年轻的方式守护着古老的艺术,让传统戏曲在青春校园里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