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迷的新宝贝:自带戏曲的随身听到底叫啥?

老戏迷的新宝贝:自带戏曲的随身听到底叫啥?

每到清晨,总能看见胡同口的李大爷揣着个巴掌大的小机器踱步。远远飘来《贵妃醉酒》的婉转唱腔,伴着晨露未晞的凉意,倒别有一番韵味。这台让银发族爱不释手的戏曲百宝箱,在市场上有个雅俗共赏的学名——便携式多媒体戏曲播放器。

一、从收音机到智能戏匣

二十年前的戏迷们要想听戏,得掐着点守着老式收音机。调频时的滋滋电流声里,突然蹦出程砚秋《锁麟囊》的唱段,总叫人手忙脚乱地找磁带录音。如今巴掌大的戏曲播放器里,早把《四郎探母》《牡丹亭》这些经典唱段分门别类存好,就像给老戏迷们备好了随时取用的戏曲罐头。

在杭州某家电卖场,销售员小王展示了一款热销机型:机身不过手机大小,却装着500多段经典唱段。从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到新编京剧《青衣》,连地方戏种都分专区。您看这个黄梅戏专区,严凤英的《天仙配》就有三个版本。

二、科技与传统的暖心碰撞

这些被年轻人戏称为老年walkman的设备,处处透着对银发族的体贴。实体按键大如纽扣,盲操作也不怕按错;屏幕字体能放大到麻将牌大小,戴着老花镜也看得真真切切。更妙的是那个外放喇叭,音量调到最大也不破音,在公园晨练时能传出半里地。

南京的李奶奶给我们演示她的宝贝:早上买菜用越剧《红楼梦》当背景音,午睡后跟着豫剧《花木兰》比划身段,晚上还能用评弹《白蛇传》哄孙子睡觉。这可比以前拎着录音机到处跑强多了,充一次电能唱三天呢!

三、文化传承的移动戏台

戏曲播放器不单是娱乐工具,更成了社区里的文化纽带。北京某老年大学开设的数码戏曲课上,老人们互相传授下载新戏的技巧。上海豫园边的凉亭里,自带播放器的老人们自发组成移动戏班,你放一段昆曲《游园惊梦》,我接一段川剧《白蛇传》,好不热闹。

厂家们也在内容上费尽心思。某品牌与戏曲学院合作推出的定制款,不仅收录濒危剧种的全本戏,还附带名家解说。就像给每段唱腔配了位数字师傅,让年轻戏迷也能听懂门道。

当暮色渐沉,公园里此起彼伏的戏曲声渐渐低下去。这些装着传统文化的小盒子被仔细收进布袋,跟着主人们踏上归途。科技与艺术的这次相遇,不仅让老戏骨们找回了往日的戏瘾,更让那些婉转的唱腔,得以在数字时代继续袅袅不绝。下次看见老人揣着这样的戏匣子,不妨凑近听听——或许你也会爱上那穿越时空的韵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