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上绽放的梨园奇葩:兵团戏曲的百年回响

荒原上绽放的梨园奇葩:兵团戏曲的百年回响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棉田深处,夜空中飘荡着高亢的秦腔唱段。身着军绿色工装的兵团职工们卸下锄头,用沾着棉絮的手指敲击着自制的梆子。这不是普通的戏曲表演,而是凝结着三代人生命记忆的兵团戏曲——一种在戈壁滩上生根发芽的独特艺术形态。

一、军垦犁铧翻出的文化沃土

1952年的春天,八千湘女上天山的驼铃声中,有人用红绸包裹着家乡的戏本;山东女兵的行军背囊里,豫剧曲谱和棉籽紧紧挨在一起。当第一代军垦战士在戈壁滩上搭起地窝子,各地的戏曲声腔就在这片荒原上悄然交融。

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在劳动号子中碰撞,陕西秦腔的苍凉遇到河南梆子的激越,湖南花鼓的俏皮邂逅新疆木卡姆的悠长。老军垦张德胜回忆:收工后围着篝火,陕西老李吼《周仁回府》,河南老王接《穆桂英挂帅》,维吾尔族兄弟弹起热瓦普,就这么你一段我一段,唱出了新戏文。

这种融合在1965年迎来质的飞跃。石河子垦区的文艺兵将传统折子戏《兄妹开荒》改编成《戈壁春雷》,首次加入冬不拉和手鼓伴奏,用豫剧唱腔演绎军垦故事。当主人公高唱天山雪水浇棉田时,台下上千名军垦战士热泪盈眶。

二、大漠风沙淬炼的艺术特质

兵团戏曲的舞台常设在棉田边的晒场,幕布是晾晒的棉胎,灯光是马灯与车灯的交错。这种独特的演出环境催生了粗粝豪迈的表演风格——唱腔要比风声更高亢,身段要比沙暴更遒劲。

《军垦岁月》中挑渠唱段堪称经典。演员手持扁担,以秦腔的苦音起调,唱到一担黄沙一担汗时突然转为豫剧的飞板,配合维吾尔族舞蹈的旋转动作,将开荒造田的艰辛化作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种跨剧种的唱腔转换,被戏剧界称为戈壁转调。

道具制作更显兵团特色。奎屯剧团的月琴用炮弹壳改制,库尔勒文工团的戏服用染色的化肥袋缝制。老艺人赵桂枝说:当年用红柳根雕花旦头面,棉籽油调胭脂,幕布拉绳是打包棉花的麻绳。

三、绿洲新韵里的文化传承

新世纪以来,兵团戏曲面临双重挑战:老艺人逐渐凋零,年轻观众大量流失。但令人惊喜的是,这种艺术形式正在以新的姿态重生。阿拉尔市的沙海梨园直播间里,90后演员用摇滚乐改编传统唱段,单场点赞超百万。

石河子大学戏曲社开发出兵团戏曲VR体验系统,观众戴上设备就能置身1950年代的垦荒现场,与虚拟角色共唱《拓荒者之歌》。在五家渠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温室里安装着戏曲感应装置,当棉桃绽放时,自动播放《丰收乐》唱段。

更可喜的是,兵团戏曲正在反哺内地剧种。陕西戏曲研究院移植兵团剧目《胡杨颂》时,首次引入维吾尔族民歌的转调技巧,为古老剧种注入新声。这种文化反哺印证着兵团戏曲的强大生命力。

当夜幕再次降临兵团农场,老戏台上演着新编现代戏《绿洲儿女》。台下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军垦,也有刷着手机的年轻人。胡杨林中的晚风裹挟着多声部的唱腔,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生命传奇。这种生长于军犁与棉田之间的艺术,正如戈壁红柳,在岁月风沙中愈发生机勃勃。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