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唱新韵:兵团戏曲的泥土与豪情
天山脚下唱新韵:兵团戏曲的泥土与豪情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棉田旁,一群头戴草帽的兵团职工卸下农具,用沾着棉絮的双手敲响红柳木制成的梆子。高亢的秦腔穿透胡杨林,婉转的豫调在绿洲间流转,粗粝的甘肃花儿与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奇妙交融。这不是某个文艺汇演的现场,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戏曲最本真的模样。
一、军垦沃土绽艺葩
1954年,十万官兵就地转业屯垦戍边。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拓荒者,在随身行囊里装着家乡的曲谱唱本。陕西战士的牛皮灯影,河南姑娘的豫剧戏服,山东大汉的柳琴,甘肃小伙子的三弦,在戈壁滩的篝火旁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
军垦战士王有才回忆:收工后,大家围着火堆唱家乡戏。陕西人吼秦腔,河南人接豫剧,唱着唱着就串了调。后来干脆用河南梆子的调门唱陕西词,倒也别有味道。这种即兴融合逐渐形成独特的兵调,成为兵团戏曲的雏形。
天山脚下的农场里,地窝子剧团应运而生。演员们白天开荒,夜晚排戏,用芨芨草扎头饰,拿红柳枝做马鞭。他们创作的《军垦第一犁》《戈壁母亲》等剧目,将拓荒故事与多省戏曲元素熔铸成新的艺术形态。
二、多元腔调奏华章
兵团戏曲的唱腔如同塔里木河,汇集了多元支流。秦腔的激越苍凉遇见豫剧的明快流畅,黄梅戏的婉转细腻碰撞新疆曲艺的欢快节奏。在《胡杨渡》中,旦角用豫剧祥符调演绎支边女兵,唱到动情处自然转入陕西眉户的哭腔,把思乡之情演绎得催人泪下。
表演程式打破传统桎梏。老生扬鞭催马的动作融入哈萨克族舞蹈的耸肩技巧,武生翻跟头时借鉴维吾尔麦西来甫的旋转技巧。在《屯垦岁月》里,战士们开荒的群体舞蹈,既有戏曲的程式美,又带着军体拳的阳刚之气。
伴奏乐器更是别具匠心。热瓦普与板胡共鸣,手鼓与梆子合奏,甚至将坎土曼(新疆农具)倒扣作鼓,拖拉机齿轮当锣使。这种土法上马的智慧,让兵团戏曲的音乐既有乡土气息,又充满创新活力。
三、新韵悠悠薪火传
在阿拉尔市的兵团文化宫,90后演员张丽正在排练新编现代戏《红枣熟了》。她用改良后的兵腔演绎电商创业故事,抖音直播元素与传统戏曲身段巧妙结合。台下坐着的,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军垦,也有穿着时尚的Z世代。
民间剧团沙海秦声每年巡演200多场,他们的流动舞台车驶过沙漠公路,在边境连队搭台唱戏。团长马建军说:我们唱《小白杨》用秦腔,唱《送你一束沙枣花》用新疆曲子戏,战士们爱听这样的'混搭'。
塔里木大学开设的兵团戏曲研习班,学生们既要学戏曲程式,也要到棉田体验生活。青年教师艾尼瓦尔将维吾尔达斯坦说唱融入戏曲教学,创排的跨界剧目《丝路乐舞》屡获大奖。
当暮色染红天山雪峰,兵团文化广场又响起熟悉的梆子声。老戏迷闭眼打着拍子,新观众举着手机录像,孩子们在戏台旁追逐嬉戏。这方融合了乡音与军魂、传统与现代的舞台,正如同沙漠中的胡杨,在岁月风沙中愈发坚韧挺拔。兵团戏曲不是某个固定剧种,而是中华戏曲百花园中一株带着戈壁风沙、结着民族团结硕果的奇异之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