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折子戏:荒原上绽放的戏曲之花

兵团折子戏:荒原上绽放的戏曲之花

天山脚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兵团大院里,一阵铿锵的锣鼓声划破戈壁的寂静。鬓角斑白的老军垦放下坎土曼,抄起一把二胡,几个年轻人利落地翻身上台,一段《沙海屯垦》的唱腔便随风传向远方。这是兵团人独有的精神图腾——兵团折子戏,在六十载岁月中,用戏曲艺术书写着屯垦戍边的传奇。

一、军号声中的艺术萌芽

1954年,十万官兵集体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铁犁划开千年荒原,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们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农具,更将家乡的戏曲种子播撒在这片热土。河南梆子的高亢、秦腔的苍凉、越剧的婉转在军垦农场里奇妙交融,逐渐形成独特的兵团戏曲风格。

老军垦们至今记得,当年在简陋的地窝子里,战士们用炮弹箱搭戏台,以红柳条作马鞭。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被改编成开荒造田,豫剧《花木兰》的唱段填上了巾帼垦荒队的新词。这种源自生活的艺术创造,让传统戏曲在边疆焕发新生。

兵团博物馆珍藏着一本泛黄的戏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军垦第一犁》《戈壁母亲》等原创剧目的唱词。这些作品将地窝子婚礼坎土曼开荒等真实故事艺术化,用戏曲程式展现军垦战士的豪情与浪漫。

二、戈壁舞台上的经典绽放

《沙海情缘》堪称兵团折子戏代表作。这出20分钟的秦腔小戏,讲述上海知青与兵团姑娘在防风林建设中相知相恋的故事。剧中三伏天栽树的虚拟表演,通过演员的趟马、翻身等程式动作,将烈日炙烤下的劳动场景演绎得惟妙惟肖。

豫剧折子戏《昆仑山下》则创造性地将河南梆子与维吾尔木卡姆音乐融合。剧中老连长带领各族职工修建水渠的唱段,既有中原戏曲的板式变化,又融入热瓦普的悠扬旋律,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跨界唱腔。

这些经典剧目的生命力在于其鲜活的时代印记。《棉田卫士》中防治棉铃虫的农技推广,《边境线上的婚礼》里民兵夫妻哨的真实原型,都在提醒观众这不是遥远的戏曲故事,而是正在发生的兵团传奇。

三、永不落幕的文化传承

在阿拉尔市的兵团文化宫里,每周三的戏曲培训班总是座无虚席。73岁的王秀兰老人正在指导90后职工排练《军垦母亲》,她独创的风沙步——模仿顶风劳作的特殊台步,已成为兵团戏曲的独门绝技。

石河子大学戏曲社的年轻人将现代舞美融入传统折子戏。他们在新编《小白杨》中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让戍边战士与家乡母亲隔空对唱,传统唱腔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催生出新的艺术火花。

2023年兵团春晚的戏曲联唱环节,十二师职工自编的《丝路新韵》赢得满堂喝彩。这出融合京剧、豫剧、新疆曲子戏的跨界作品,既保留各剧种精髓,又唱出了新时代兵团人的精气神,成为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夜幕降临,兵团文化广场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光。台上,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唱《我们都是兵团人》;台下,各族群众随着板眼轻轻应和。从地窝子到现代化剧院,从手工抄写的戏本到数字化的传承工程,兵团折子戏这朵艺术之花,正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瀚海戈壁间生生不息。当胡杨林沙沙作响,仿佛听见六十年来无数兵团人用生命谱写的戏曲长调,仍在天山南北久久回荡。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