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的戏台:兵团戏曲里的家国情怀与乡音记忆

戈壁滩上的戏台:兵团戏曲里的家国情怀与乡音记忆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团场里,每逢农闲时节,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白杨树下的土台子前,操着河南口音的老军垦唱着高亢的秦腔,维吾尔族老人用热瓦普弹奏着十二木卡姆的旋律,年轻职工们正在排练自编的现代剧目《戈壁母亲》。这种奇妙的艺术交融,正是兵团戏曲最独特的注脚。

一、丝路古道上的艺术迁徙

1949年,十万大军挺进天山南北。王震将军的皮箱里,除了军事地图,还装着秦腔戏服和豫剧剧本。当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放下钢枪、拿起坎土曼开荒时,他们把家乡的戏曲也种在了戈壁滩上。陕西籍战士在篝火旁吼起秦腔《三滴血》,山东姑娘用吕剧唱起《李二嫂改嫁》,河南汉子把豫剧《花木兰》改成了《兵团女兵》。

这些戏曲在传唱中悄然蜕变。塔里木河畔的秦腔,吸收了维吾尔民歌的拖腔;伊犁河谷的豫剧,融入了哈萨克冬不拉的节奏。老艺人马德山回忆:我们唱《铡美案》,维吾尔老乡用都塔尔伴奏,那调子拐得呀,包公都要跳起舞来。

二、兵团戏曲的五腔共和

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保存着1965年的演出海报:晚七点,新疆曲子剧《军垦新歌》、秦腔现代戏《雪莲》、豫剧小调《送郎参军》、京剧武戏《智取威虎山》同台献艺。这种戏曲大拼盘正是兵团特色:用不同剧种讲述同一段军垦故事。

新疆曲子剧堪称兵团土特产。这种融合陕西眉户、甘肃鼓子、新疆民歌的新剧种,用通俗唱腔讲述兵团生活。《沙枣花开》里白天治碱滩,黑夜数星星的唱词,道尽第一代军垦人的艰辛。农七师老艺人张桂花至今记得,1962年演出时,台下战士哭成一片。

现代戏创作更是兵团戏曲的灵魂。上世纪60年代的《军垦战歌》,用京剧程式表现拖拉机开荒;近年创作的《天山作证》,将兵团二代的故事搬上昆曲舞台。这些作品带着浓烈的泥土味,记录着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岁月。

三、永不落幕的文化绿洲

在阿拉尔市文化馆,90后戏曲辅导员古丽米热能用四种方言教唱不同剧种。她的教案上写着:周一教陕西话秦腔,周三教河南话豫剧,周五教兵团普通话新戏。这种传承方式,让古老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焕发生机。

各团场的地窝子戏班仍在活跃。农八师143团的豫剧队,成员平均年龄65岁,他们自编的《棉花田里的笑声》连续三年登上兵团春晚。在可克达拉市,维吾尔族戏曲爱好者把十二木卡姆改编成现代歌舞剧,用艾德莱斯绸戏服演绎兵团故事。

这些扎根边疆的戏曲形态,像胡杨林般顽强生长。当陕西腔遇上羊肉串的香气,当河南梆子混着塔克拉玛干的风沙,兵团人用最生动的艺术形式,讲述着属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传奇。在方寸戏台上,家国情怀与乡愁记忆,谱写成大漠深处最动人的乐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