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唱大戏:兵团戏曲的泥土芬芳与家国情怀

天山脚下唱大戏:兵团戏曲的泥土芬芳与家国情怀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农场里,每当晚霞染红白杨树梢,总会传来悠扬的板胡声。这声音穿透戈壁滩的寂静,裹挟着秦腔的苍凉与豫剧的激越,在军垦战士亲手开凿的坎儿井水面上跳跃——这就是兵团戏曲最动人的模样。

一、拓荒岁月里的精神火种

1949年冬,王震将军率领的十万大军在哈密休整。某日清晨,战士们发现炊事班的老班长正用铁皮罐头盒和羊肠线制作胡琴。这位曾在西安易俗社学过戏的炊事员,用自制的乐器奏响了《血泪仇》选段,悲怆的唱腔让满身硝烟的战士们泪洒戈壁。这支铁皮胡琴后来被收藏在兵团军垦博物馆,琴身斑驳的锈迹见证着戏曲艺术在荒漠中的萌芽。

1954年兵团成立后,各师相继组建业余剧团。没有戏服就用染色的粗布替代,没有油彩就用红柳汁勾脸。二师宣传队自创的《坎土曼舞》将陕西秧歌与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完美融合,演员们手持垦荒工具起舞,这种坎土曼戏曲成为早期兵团文艺的独特符号。

二、多元交融的艺术图谱

石河子人民剧院的档案室里,保存着1958年《十二把镰刀》的手抄剧本。这个由陕甘宁边区红色戏曲改编的剧目,在兵团舞台上焕发新生。剧中夫妻比赛打镰刀的唱段,被配上了哈萨克族的冬不拉伴奏,激昂处插入兵团战士自创的劳动号子,形成奇妙的艺术化学反应。

阿拉尔市的维吾尔族老艺人阿不都热依木,至今记得1963年那个沸腾的夜晚。当豫剧《朝阳沟》用维吾尔语唱响时,台下各族群众跟着节奏拍手跺脚。这种双语戏曲的创新,让传统剧目在塔里木河畔开出了新花。现在阿拉尔文工团保留的《沙海绿洲》剧目,仍延续着这种多语种轮唱的独特形式。

三、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2019年图木舒克市春晚舞台上,数字全息技术呈现的兵团战士群像与真人演员同台表演。年轻编剧将《军垦战歌》改编成音乐剧,电子乐与传统板胡的碰撞,演绎出00后兵团子弟对父辈精神的理解。这种科技+戏曲的尝试,让古老的秦腔在智能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在和田垦区的棉花地里,地头剧团正成为新时尚。采棉间隙,职工们用抖音直播自编的《采棉谣》,评论区里天南海北的网友实时点戏。五家渠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选修课上,00后学生用Rap节奏改编《兄妹开荒》,让红色经典焕发青春活力。

从地窝子里的即兴清唱到现代化剧院里的多媒体大戏,兵团戏曲始终扎根于这片热血浇灌的土地。当夜幕降临,某个团场文化广场上,白发苍苍的老军垦与身着汉维双语校服的孩子们同唱《戈壁母亲》,沙枣花的香气混着艾德莱斯绸的斑斓,在星月辉映下织就一幅永不褪色的文化长卷。这,就是兵团戏曲最本真的模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