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戏曲:军垦沃土上绽放的百戏之花
兵团戏曲:军垦沃土上绽放的百戏之花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剧场里,七旬老艺人手持三弦,用浓重的河南乡音唱起《戈壁母亲》选段,台下千余名观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军垦,也有身着校服的中学生。这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戏曲艺术最鲜活的写照。
一、五湖四海的乡音荟萃
1954年集体转业的十万官兵,带着天南地北的乡音扎根边疆。操着秦腔的陕西战士在开荒间隙吼起《三滴血》,河南支边青年用豫剧《花木兰》鼓舞士气,湖北姑娘们用楚剧小调记录拓荒岁月。这些原汁原味的地方戏,在军垦农场搭建的土台子上竞相绽放。
北疆垦区至今流传着地窝子里唱大戏的传奇:1956年冬,农七师运输队被困暴风雪,秦腔艺人王德胜在临时挖成的地窝子里连唱三天《周仁回府》,用高亢的唱腔为战友们驱散严寒恐惧。这种源自生命本真的艺术表达,让传统戏曲在戈壁深处迸发出惊人生命力。
二、军垦戏曲的三大瑰宝
**军垦豫剧**在保留豫东调豪迈风格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戈壁腔。经典剧目《天山红柳》将豫剧板式与哈萨克民歌完美融合,剧中人王桂兰挥舞坎土曼开荒的锄头舞,已成为兵团戏曲标志性身段。
**军垦楚剧**在吐字归音上形成湖广韵带兵团腔的特色。代表作《军垦恋歌》创新使用冬不拉伴奏,楚剧传统曲牌《薅黄瓜》经改编后,成为表现棉花丰收的欢快唱段,在伊犁垦区广为传唱。
**军垦曲子戏**作为本土剧种,吸收陕西迷糊、兰州鼓子等元素发展而来。《军垦第一犁》中老军垦张万鹏的赶车调,将甘肃花儿的悠长与兵团劳动号子的铿锵熔于一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三、大漠新韵的当代表达
阿拉尔市文工团创排的跨界剧《昆仑山下》,将京剧武打与柯尔克孜族鹰舞结合,讲述兵团二代守护边境线的故事。舞台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让胡杨林与雪山在戏曲程式化表演中虚实相生,该剧去年斩获文华奖创新剧目奖。
石河子大学戏曲社的90后学生,将短视频直播引入戏曲传承。他们用流行音乐重新编曲的《屯垦姑娘》,在抖音平台获得百万点击,古老的采棉舞经过街舞化改编,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舞蹈。
从地窝子里的煤油灯到现代化大剧场的聚光灯,兵团戏曲始终保持着戏比天大的执着。这些带着枪茧与老茧的戏曲,不仅是文化活化石,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当《我们都是军垦人》的合唱在剧场响起时,台上台下共同完成的,是一部永远在续写的边疆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