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绽芳华:程派青衣李海燕与兵团戏曲春晚的不解之缘

天山脚下绽芳华:程派青衣李海燕与兵团戏曲春晚的不解之缘

2023年兵团戏曲春晚的舞台上,一袭素衣的李海燕以程派经典《锁麟囊》选段惊艳全场。当春秋亭外风雨暴的唱腔在剧场回荡时,台下三十余位兵团老战士眼角泛起了泪光——这位享誉梨园的名角,已连续七载跨越四千公里,用戏曲艺术为戍边将士送去精神盛宴。

一、从燕赵大地到天山之巅的戏曲人生

李海燕的戏曲之路始于河北梆子剧团的后台。1987年,17岁的她在石家庄工人文化宫首次登台,青涩的《窦娥冤》唱段已透出程派特有的幽咽婉转。在戏曲学院深造的五年间,她每天清晨五点雷打不动地到陶然亭公园吊嗓,冬日里呼出的白气与晨雾交织,在青砖灰瓦间勾勒出传统艺术的坚守。

2015年的转折点悄然降临。当兵团文化局发出春晚邀约时,正在筹备个人专场的李海燕毅然调整档期。首次进疆的绿皮火车上,她反复观摩兵团建设纪录片,在笔记本上记下白杨精神军垦文化等关键词。这场演出不仅成就了《荒山泪》的经典重现,更开启了她与兵团七年的艺术之约。

二、七载春秋的边疆戏曲深耕

在阿拉山口边防哨所,李海燕曾顶着八级大风为三位戍边战士表演清唱。裹着军大衣的演员与睫毛结霜的观众,在零下25度的严寒中共同完成了《春闺梦》的即兴演出。这种戏曲轻骑兵式的服务,已成为她兵团之行的保留环节。

2020年疫情期间,李海燕带领戏曲团队开发云端传戏项目。她们为兵团各师团定制戏曲慕课,将《穆桂英挂帅》改编成抗疫主题短剧。石河子大学的戏曲社团在她的指导下,创排了融合豫剧与哈萨克民歌的《草原木兰》,在青年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

三、传统艺术的当代边疆叙事

今年春晚的《锁麟囊》创新版本中,李海燕与兵团秦剧团合作,在传统唱腔中融入冬不拉伴奏。这种跨剧种的尝试并非简单的形式拼接,而是源于她对军垦二代生活的深入观察——正如剧中薛湘灵的命运转折,兵团儿女的人生同样充满奉献与新生。

在奎屯某团场采风时,李海燕被一位上海支边阿姨珍藏的越剧戏服触动。她据此创作了《浦江雪莲》剧本,讲述江南女子在天山脚下传承戏曲文化的故事。该剧首演当天,23位平均年龄75岁的老军垦自发组成戏迷方阵,用布满老茧的手掌打出铿锵的节拍。

当谢幕的掌声响彻剧场,李海燕总会想起老师李世济的教诲:戏曲要活在百姓心头。从京津冀都市圈到西北边陲,从专业剧场到田间地头,这位程派青衣用七载坚守证明: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在最辽阔的土地上,开出最动人的精神之花。在文化润疆的征程中,戏曲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兵团人精神世界的和鸣。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