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一叶话炳南:那些年他唱过的戏

梨园一叶话炳南:那些年他唱过的戏

在杭州大华书场的后台,斑驳的戏箱上贴着褪色的剧目单,《四郎探母》《大保国》的戏名隐约可见。老票友们常说,当年李炳南先生在此登台时,总能引得满堂叫好。这位在江浙沪戏曲界颇有盛名的老生演员,究竟用多少经典角色绘就了他的艺术人生?

一、文武双全的舞台生涯

李炳南的学艺之路始于杭州老城墙下的京剧票社。每日清晨五点,他必到西湖边吊嗓,柳浪闻莺的鸟鸣常与他的西皮二黄和鸣。少年时期师从余派须生传人,打下了扎实的唱念做打根基。上世纪六十年代,他随团巡演至上海天蟾舞台,一出《定军山》令沪上戏迷惊觉:江南竟有如此气贯长虹的黄忠。

在《战太平》中,他饰演的花云头戴硬盔,背插四旗,一段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的高拨子唱得满宫满调。武戏文唱的功力,让他在《打金砖》里既能展现刘秀坠马时的抢背绝技,又能将二十八宿归天位的大段反二黄唱得催人泪下。这种文武兼备的表演特色,使他在江南武戏演员中独树一帜。

二、余韵绕梁的代表剧目

《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是李炳南的拿手角色。1983年恢复传统戏后,他在坐宫一折中独创的嘎调处理,将站立宫门叫小番的番字唱得既高亢又不失圆润,成为票友竞相模仿的范本。有老观众回忆,某次演出时麦克风突发故障,他硬是靠肉嗓将声音送到剧场最后一排。

《大保国》中的杨波最能展现其念白功力。在臣不奏前三皇后代五帝的大段念白中,他通过气息控制将二百余字的奏对处理得抑扬顿挫,配合眼神手势,把忠臣谋国的急切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乌盆记》中的刘世昌,则是他将程派唱腔融入余派的创新尝试,那段未曾开言泪满腮的[反二黄]至今仍在票界传唱。

三、幕后的艺术人生

李炳南常说戏比天大。某年腊月赴湖州演出,他高烧39度仍坚持登台,戏毕直接送医打点滴。这种敬业精神感染了整个剧团,后台永远挂着他手书的戏无大小条幅。授徒时他坚持口传心授,曾为纠正一个哭头的腔调,带着弟子在雷峰塔下反复练了三个时辰。

在化装间,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勾脸前必先静坐一刻钟。弟子们说这是他在默戏,实则是通过冥想进入角色。这种独特的创作方法,使他在《珠帘寨》中塑造的李克用既有沙场老将的威严,又不失诙谐幽默的生活气息。

如今大华书场的锣鼓声早已消散,但老戏迷们仍能在西湖边的亭台楼阁间,依稀听见那穿云裂石的唱腔。李炳南用六十载舞台生涯证明,真正的艺术不会随时光褪色,就像他演过的那些经典剧目,总在某个清晨,随着茶香氤氲,重新在戏迷的唇齿间流转。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